被星空的引力點燃,人類浩蕩前行。
探討如何在現實中實現星穹列車的宇宙旅行
科技影視博主TIM
中國科學院理學博士、河南大學物理電子學院教授戴樹璽
TIM:在未來,探索宇宙的方式,或許不止火箭和飛船。只要引擎性能足夠優秀,我們甚至可以憧憬在星穹間,乘坐列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那麼接下來,只需10分鐘,三步就能讓列車飛向宇宙。
Hello,大家好,我是TIM。很高興這次可以作為《星穹研習會》的主講,和大家見面。
眾所周知,火箭是人類實現太空探索的主要運載工具,在許多科幻題材的作品中也出現了各式各樣的宇宙飛船。那麼除了火箭和宇宙飛船之外,還有什麼新式的航天交通工具呢?
在《崩壞:星穹鐵道》中,有一輛行駛於宇宙的星穹列車,為我們展現了一種新式的星際旅行交通方式,帶著我們前往不同的星球進行開拓之旅。
也許在目前最理想的太空飛行器和列車好像並不沾邊,但如果有一天科技真的發達到了某種程度,大家乘著列車去環遊群星也未嘗不是一種浪漫的旅行方式。
那麼在現實中的列車,怎麼樣上天,才能夠實現星際旅行呢?這次就由我帶領大家一探究竟。
列車進行星際旅行主要會經歷三個階段:離開地表、行星軌道停留和深空探索。每一個階段,對於速度的要求都是不一樣的。
如果想要列車保持在近地軌道,環繞地球,列車就要不斷加速,達到7.9km/s(也就是第一宇宙速度),這時候列車無需加速,就會懸浮在空中。
當速度微微提速,達到11.2km/s(也就是逃逸速度),列車就會離開地月系,向其他天體進發。
當列車沿地球公轉方向速度,達到16.7km/s的時候,列車就會直接衝出太陽系,正式啟程宇宙之旅。
但是我要說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人類最快的列車也差不多125m/s(註:即0.125km/s)。所以列車想要上天,最重要的就是升級驅動引擎,那麼該怎麼升級這個星際列車的引擎呢?正巧中科院物理學博士戴老師,也在這輛列車上。戴老師好。
戴樹璽:TIM好,各位同學們好,我是戴樹璽。
TIM:戴老師,剛才那個問題,我想你應該也聽到了。如果說想把一輛列車送進太空,那它應該會被設計成什麼樣子?是像太空梭那樣,依靠火箭引擎很大的推力,才能把它送去太空嗎?
戴樹璽:本質上來說,只要給這個列車一個克服自身重力的力,列車就可以脫離地表了,像火箭的固液體化學燃料釋放出來的巨大動能,當然可以把列車快速地帶到行星軌道。但火箭這種運載工具它的效率極低,目前太空飛行器發射火箭基本上都是用完就會脫落的。
既然是列車,形象上就要有列車的樣子,應該有車廂,有軌道站台,乘客可以舒服的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平穩的起步。所以在引擎的選擇上,可能就需要儘可能地尋求一種可以重複使用的引擎系統。
TIM:那是類似於太空電梯這樣的概念嗎?就相當於我們做一個垂直於地球的36000千米長的軌道,然後通過這個管道直接把列車運到太空的空間站月台上面。
戴樹璽:太空電梯當然是一個好辦法,但是36,000千米這個高度實在是太高了,足足有4500個珠穆朗瑪峰那麼高。
目前相對比較現實的還是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幾位科學家,向NASA提出了一種叫「真空管道磁懸浮星際列車」的一個想法。
這種設想雖然也需要搭建軌道,但軌道的方向不是垂直的,而是把筆直的軌道平放在地面上(註:沿著地球赤道做切線)。軌道越長,軌道末端距離海平面就越高,目前只需要以海平面高度為起點,建設一條1600公里的軌道。末端的發射口將高達20千米,大約比珠穆朗瑪峰高出三倍多。
根據實驗表明,當列車速度超過400km/h的時候,氣動阻力佔總阻力的80%以上,所以當我們把結果換成真空管道的時候,列車的速度就被解鎖了。
TIM:這是相當於我之前有聽說過的像馬斯克講過一個Hyperloop的那種概念嗎?它也是把管道抽真空,裡面用磁懸浮把列車抬起來,然後進行加速,會比常規列車要快很多,他們兩個是有相似性的嗎?
戴樹璽:是的,這也是最接近星際列車驅動原理的一個例子。都是依靠著磁懸浮和真空管道兩個核心技術而形成的一個驅動系統。
星際列車的引擎相對來說,更類似電磁砲的電磁推進系統,它依靠多級線圈產生的磁場,已通電導體產生的洛倫茲力對列車進行多級加速,軌道越長,加速的線圈越多,列車就越快。
你可以把這條磁懸浮軌道當作一架長達1600千米的砲筒。列車經過軌道的多級加速之後,出膛速度足以超過第一宇宙速度。
當星際列車在最後幾秒內以難以置信的速度飛速穿越最後120公里長的真空管道,最後列車像出膛的砲彈一樣被拋向太空。
TIM:那現在我們已經到了近地軌道,low-Earth orbit,也就是LEO。那邏輯上,我們接下來要進一步探索星空的話,我們必須要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那就需要一個超級強大的引擎持續輸出,才能到更深的太空去。那這種引擎,戴老師,您有什麼看法?
戴樹璽:目前看來,可控熱核聚變引擎可能會是列車最強大的心臟。
核聚變原理,簡單來說,就是輕一點的原子核變成重一點的原子核,比如氘氚反應。一顆氘原子核加一顆氚原子核,最後變成一個氦原子核加一個中子。兩邊從數量上都是三顆中子加兩顆質子,但質量卻是不相等的,氘氚加起來為8.355×10的負27次方千克,但是氦和中子卻是8.24×10的負27次方千克。質量上,這少去的0.031(×10的負27次方千克)其實已經經過核聚變,變成了大約17.6兆電子伏特的能量。
你別看這個能量看起來很小,通常一公斤核聚變所產生的能量相當於8000噸石油完全燃燒。但是前兩代核聚變反應都會產生中子,中子的穿透力,比x射線要厲害得多。飛散的中子可以擊破人體的細胞,被列車上的乘客產生危害。而第三代核聚變是讓氦-3和氦-3反應,這種局面完全不會產生中子。這個反應堪稱終極劇變。
列車在啟動核聚變引擎後,列車的速度會不斷地提高,超過第三宇宙速度。在真空失重的狀態下,只要時間足夠長,可以無限接近於光速。
TIM:大家可能對光速在宇宙中的航行速度到底有多快,會有一點模糊。那我們可以來做個假設。假設列車速度它就是光速。光速繞地球旋轉,只需要0.13秒。從地球到月球只需要1.8秒,從地球到達最近距離的火星,只需要三分多鐘,相當於一站地鐵的時間非常快。那如果我們是前往最近的半人馬座的比鄰星呢?
地球距離比鄰星有四光年以上,也就是說光速按照這個速度走,也需要4年才能到達。所以哪怕是光速,一旦涉及到星系之間的旅行,確實還是不夠快。那麼戴老師問題就來了,我們人類有生之年能夠看到我們突破光速這個物理極限嗎?
戴樹璽:目前如果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這是不可能的。因為愛因斯坦認為物體運動的速度,它的極限就是光速,任何物體運動的時候速度越快,它的質量就會越來越大,比如這趟星際列車,當它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它的質量就會變成無窮大。所以超越光速的運動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是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又給了我們新的希望。
在廣義相對論中,時空就像一張紙。如果我們可以把紙片弄彎,紙上兩點間最短的距離不再是紙張上的直線,而是另一維度中的兩點一線。
類似這種通過扭曲空間來實現超光速飛行的例子,就是墨西哥物理學家阿爾庫貝利提出的曲率驅動。所以我們可以考慮在列車的車頭上裝上曲率湮滅引擎,引擎內的粒子加速器發射出的質子與反質子在車頭前方局部空間對撞。巨大的能量讓車頭的空間開始扭曲。所以這是一種向前發射的引擎,它並不會給列車一個向後的推力,而是讓列車向前飛行。
驅動方式就像是在沙丘上挖地洞。地洞周圍的局部空間會像流沙一樣不斷向地洞中墜落。同理處於局部空間內的列車就會被帶著一起向前方的空間隧道滑行,如果引擎能量夠大,我們甚至可以把空間摺疊起來,在上面打洞直接到達目的地,這和《崩壞•星穹鐵道》的列車躍遷非常相似,在引擎啟動的瞬間會形成以前進方向為輻射點的流星雨一樣的壯觀景象。
隨著我們進入蟲洞,因為空間的隔絕,什麼也看不見。不過可以通過間隔開啟車頭的曲率湮滅引擎來窺探躍遷中的奇幻景象。
TIM:當牛頓思考著從山頂發射砲彈繞地球一圈時,他便是在做一個太空遨遊的夢,這比人類發明火箭飛出地球要早兩個多世紀。
面對廣袤神秘的星空,我們依舊無知。但夢想與好奇心不斷驅動著一代又一代人投入航天科技事業。從6.5萬年前,智人決定走出家園的那一刻起,對未知世界的夢想與好奇,就深深烙在我們DNA中。
從加加林到楊利偉,從禮砲1號到國際空間站天宮號,人類前赴後繼,不斷冒著巨大的風險沖向太空,去實現人類對星穹的夢想,去滿足人類對未知的好奇。但凡人能想像之事,必有人能將其實現。
以上就是星球研習會的全部內容,非常感謝戴老師為我們答疑解惑,願每一位朋友都心懷對星空的夢,畢竟人類的未來是星辰大海,期待有一天我們不僅僅是在遊戲。而是真的乘坐星穹列車,去探索無垠的太空。
願此行,終抵群星。
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球,無盡的故事,無限的可能。即便仍被重力束縛,人類對未知的暢想永遠不會停歇。
天文物理學中,行星形態的探究與地外生命的探索;以及對天文學的科普
劍橋大學、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教授 迪迪爾·奎羅茲
We have to face a reality nobody would have imagined, not even the best sci-fi movie,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ary system that we have detected.
So the reality is way more diverse than anything we had in mind.
We have this lava planet, this frozen planet, this super Earth, mini Nepture.
This is the reality of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ary formation.
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現實:即使最好的科幻電影,也無法展現行星系統的多樣性。
現實總是遠超我們的想像。
熔岩星球、冰雪星球、巨型地球、微縮版海王星……真實的行星形態各異,複雜多樣。
In the 90s for the first time we demonstrated, using a new technique, that there are planet orbiting other stars. We found a planet orbiting a star called 51 Pegasi.
That planet was about the mass of Jupiter, similar to our own planet Jupiter, but had a very short orbit, was essentially very close to the star and then extremely hot.
This is what we call the Hot Jupiter and it was the beginning of a long series of discoveries, and what we call right now, the exoplanet revolution.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利用一種全新的技術,首次發現了一顆繞著其他恆星公轉的行星。那是一顆圍繞恆星「51 Pegasi」運行的系外行星。
這顆行星的質量與木星相近,雖然它跟木星很相似,但它的公轉軌道很短,離恆星很近,所以這顆行星非常熾熱。
也就是說,它屬於所謂的「熱木星」。以這顆行星為起點,我們迎來了一系列的新發現,就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系外行星革命」。
My name is Didier Queloz, I'm a professor of physics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and ETH Zurich.
My main activity is to study planets orbiting other stars,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y look like, and eventually trying to find out whether there may be some planet with life as well.
我是Didier Queloz,我在劍橋大學和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擔任物理學教授。
我的主要課題是:研究環繞其他恆星運轉的行星,探究這些行星的構成,然後試著在這些行星上找尋可能存在的生命。
Science is everywhere in the society, and we should take any opportunity to bring science into life of everybody.
When you have people interested by video games. If there is a little bit of a chance that through this video games, through this exercise of the gaming and then I can sneak in and with a couple of minutes of interaction through the video games, I can maybe suggest some idea which is scientifically relevant, bring a little bit more knowledge into the society.
科學在當今社會中無處不在,所以我們需要抓住一切機會,讓每個人都能瞭解科學。
電子遊戲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我也希望能夠通過遊戲作為媒介,用幾分鐘的時間,藉由此引入一些科學概念,並向玩家揭示一些科學知識,為整個社會的科普工作做一點微小的貢獻。
Something which is great when you deal with what's called planetary science, is you can essentially expect everything.
We have learned in the past 30 years that the diversity of the planet are way more, and way larger than the one we experience on the solar system.
深入瞭解所謂的行星科學之後,你會發現,它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宇宙中有無限可能。
過去30年來,我們發現,宇宙裡行星的多樣性,遠遠超過了太陽系中的行星們。
And assuming that there are so many planets and so many stars in the universe, it's very likely that there exist plenty of planets like they created for the game.
Jarilo-VI is the first planet you meet in Honkai: Star Rail. Covered by harsh hurricanes and snow, the planet has been covered by snow for hundreds of years. Snow almost killed the civilization there. And people on the planet somehow managed to maintain only one city with the help of a special energy.
When you talk about planet that is frosted and we know, that in the past of the earth we may have encountered this very special situation where the Earth was like a snowball.
宇宙裡有無數形態各異的天體,遊戲中所創造的行星很可能真實存在宇宙中。
雅利洛-Ⅵ是《崩壞:星穹鐵道》中出現的第一顆行星,這顆行星時刻遭受著暴風雪的洗禮。幾百年來一直被厚重的積雪所覆蓋,冰雪幾乎扼殺了這顆行星上的文明,只有一座城市依靠某種特殊的能源倖存了下來。
提到冰雪星球,我們很容易聯想到,地球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也經歷過類似的極端氣候,被冰雪完全覆蓋,變成一顆「雪球」。
When you're dealing with a frozen planet, there'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First you have to realise that the gas, if you cool it down enough, like carbon dioxide, will become icy and frost.
So it's easy to consider a planet that will be seen as the gaseous planet, I mean cooling down enough and and looking very, very icy.
Now it depends also on the amount of water you have on the planet. Whether you have a big oceans and whether you want to create a kind of ice crust from this water or you don't have water at all, but you build up the kind of icy structure for all the tiny gas, that is transforming to solid because it's very cold.
So what matter here is the temperature. You have to cool down the temperature, so you should not get too close to the star. If you're too close to the star, it doesn't work.
討論及此,其實需要考慮多種可能性。
首先我們要知道,二氧化碳等氣體冷卻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結冰結霜。
我們不妨把這樣一個星球看作是「氣態星球」。由於溫度極低,整個行星看上去就像一個冰雪星球。
當然這也取決於行星上水的含量,有的星球上有大片的海洋,這些水可能凝結成冰殼;有的星球上一點水都沒有;但星球表面的氣體微粒也會轉化成冰的結構,因為當溫度足夠低時,氣體就會凝華。
所以,溫度是一個關鍵因素。行星的溫度足夠低,也意味著它更遠離恆星。離恆星太近的話,是肯定不會有冰雪星球的。
But you also have to be careful about the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e of the planet. I take an example like Venus. Venus is full of carbon dioxide and that warmed the planet. It's the greenhouse effect.
除此之外,行星的大氣層結構也很重要。我們以金星為例,金星上充滿了二氧化碳,產生了溫室效應,導致金星表面的溫度很高。
Well, if you remove this and you can bring gas that is cooling the planet as well. And that happened on Earth and the Earth had way more carbon dioxide in the past, because of the rise of life and a lot of production of oxygen. That was one of the big effects called the Great Oxygenation event.
The whole atmosphere of Earth has been transformed. And at that time the temperature equilibrium was dramatically changed, and the Earth became what we call a snowball.
So it was exactly the kind of icy planet you will encounter in the game, and that was a result of a dramatic change of the nature of the atmosphere of that planet.
當然,此外也有一些能使行星降溫的氣體。地球就是這種情況。過去,地球上的二氧化碳要比現在多得多。後來,隨著生命的發展以及氧氣含量的增加,地球上發生了名為「大氧化事件」的現象。
大氣層的整體結構被徹底改變,地球的熱平衡發生了劇烈變化,地球變成了我們剛才所說的「雪球」。
正如我們遊戲中所遇到的(雅利洛-Ⅵ),這正是行星大氣層結構劇烈變化所造成的。
So you see, there's so much possibilities you can play with. It depends really on the chemistry of the planet and the structure of the planet, and then of course, of the amount of energy which is radiating on the planet by the star.
So what has happened in the last 30 years is we have been exposed to a diversity of planetary system that no one would have imagined.
不難發現,關於行星的形態,有非常多的可能性。它取決於行星的化學構成、行星的結構,也取決於恆星輻射到行星上的能量。
過去30年來,我們探測到了無數不同的行星系統,它們的多樣性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When you have a rocky planet, depending where the planet is sitting on the its orbit, you have a different scenario on the surface of the planet.
Take the earth, bring it closer to the sun. You're going to end up with one face of the Earth, extremely hot, so hot that you would melt the continent. So you end up with what we call a lava planet.
Now another case you can imagine, you take the earth and you make it much bigger, much bigger than the Earth, not one earth mass, maybe 5, 10 times the mass of the Earth. And you have a lot of carbon as well. So you have all this carbon on the planet, and then you have this higher mass, higher mass means pressure. The more mass you have, more pressure you have on the planet. When you combine the carbon on the pressure, you create diamond.
This is exactly how you create diamond on Earth. So this kind of a very massive planet you could imagine, this should be full of diamond.
假設有一顆岩石行星,它所處軌道的位置則會決定行星表面的不同情況。
以地球為例,如果地球比現在更靠近太陽,那地球面向太陽的那一面會變得非常熾熱,熾熱到大陸開始被融化。這時地球就變成了我們所說的熔岩星球。
我們還可以想像另一種情況,假如地球變大,大到超出現在很多倍,比如是當前地球質量的5倍到10倍,而且地球上還有很多碳。當你具備了大量的碳,以及更大的行星質量,更大的質量會產生更大的壓力。質量越大,地球表面的壓力就越大,碳在高壓下會變成鑽石。
地球上的鑽石就是這麼來的。由此,我們可以想像,地球就會變成一顆到處都是鑽石的巨大星球。
Astronomy is a is a wonderful topic for research because we are studying a specific element which is the universe. And for us astrophysicists, the universe is our lab. And that's a wonderful lab because it's a lab that has so much possibilities, way more than any lab you can imagine on Earth.
For example, you can see through the time depending how far you look at.
You look back in time. You can look at objects which are just impossible to reproduce, like a black hole, which is an infinite point where everything is attracted.
You can look at objects that are extremely hot at the temperature that you will never, never think about.
You can look at energy event which is unique like a supernova again and again and again.
So you are looking at what's called the extreme boundary of the physics,
the coolest, the biggest, the smallest, anything you can get into the universe.
And that's wonderful.
天文學是一門很奇妙的學科。因為我們研究的課題比較特別——宇宙。
在我們天體物理學者看來,宇宙就是我們的實驗室。而且它是一座完美的實驗室,因為它存在無限的可能性,比地球上任何一座實驗室都要豐富得多。
舉個例子,只要你看得足夠遠,你的視線就可以穿越時間。
你可以回溯到過去的時間,觀察到一些不可能再現的物體,比如黑洞。黑洞是一個質量無窮大的點,所有東西都會被它吸進去。
你還可以觀察到極其熾熱的物體,它們的溫度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你還可以一次又一次地觀察到非常壯觀的能量事件,比如超新星爆發。
可以說,我們在觀察的正是所謂物理學的極限邊界:最冷的,最大的,最小的——宇宙中存在的所有最極端的東西。
Possibly one of the biggest questions of the humankind is: is there any life outside the solar system?
Fermi paradox was half a joke when Enrico Fermi said, well, if there is plenty of life in the universe, so why don't we see it?
And actually the question is very profound in its meaning. It implied that life has to develop and to be able to to travel between stars and galaxies.
Maybe we are not able to see it. So if there is no life travelling between galaxies, it means that maybe there is a possibility that when life developed the capability to do it, it just stopped.
Just looking at the thermonuclear weapons we have on Earth right now. We have not the capability to travel between stars, but are we going to survive until we are reaching that stage? And that is what is behind really the Fermi Paradox.
宇宙便是如此奇妙萬千,人類最關心的問題可能是:太陽系外有生命嗎?
費米悖論來源於恩利克•費米一句半開玩笑的話。他說:「如果宇宙中真的存在許多生命,為什麼時至今日,我們依然沒有發現這些生命呢?」
其實,這個問題具有非常深刻的內涵。費米悖論暗示生命需要經過漫長的進化發展,才能夠在星系之間旅行。
也許,我們只是無法看見這些生命而已。但是,如果星系之間確實沒有生命在穿梭,那就意味著,生命止步在了發展出星際旅行能力之前。
比如我們,看看我們自己手上的熱核武器,我們還沒有能力在恆星之間穿行。人類能倖存到那個時候嗎?這才是隱藏在費米悖論背後的真正含義。
Life may be common in terms of being started on other stars. But the development of life leading to a species that would be able to lift off from its planet may be extremely rare. And think about our stories: without this big asteroids falling on Earth, maybe this planet would be still populated by dinosaurs. And whether the dinosaur could have been evolving and go to the moon is not sure.
生命在宇宙中或許隨處可見,但是,能夠擺脫行星重力束縛的生命,可能極為少見。以我們的地球為例,如果小行星不曾撞擊地球,也許現在地球的主人還是恐龍。恐龍是否會繼續進化並登上月球?我們不得而知。
Maybe it's very rare, maybe we are the only life entity with the awareness of the knowledge of the universe in this Galaxy. So it's also something to think about and maybe to cherish our situation, our extreme situation, our responsibility on that matter.
So I think this Fermi Paradox is interesting in terms of philosophical sense because it asks the question of the meaning of our civilizations and the destiny of our civilizations.
At the same time, it demonstrates how beautiful is our destiny to be able to ask the question already.
人類的進化可能非常罕見,我們或許是銀河系中唯一一個。瞭解有關宇宙的知識的族群,這一點值得讓我們深思,也讓我們要更加珍惜自己的文明。珍惜我們的特殊性,以及這個特殊性所肩負的責任。
所以我認為,費米悖論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它啟發我們思考人類文明的意義,以及人類文明的命運。
同時,人類得以提出這樣的問題,也證明瞭文明的進化本身,是多麼偉大和壯麗。
So whether we will one day get the answer?
I don't know. I tend to be optimistic and to be a believer to the kindness of humankind.
But we still have to face serious challenges as a global entity because we have only one place to live.It's this planet, nowhere else.
And we should really, as a global population, better learn how to address it together, to use it wisely if one day, we want to have any hope of our species to travel to other stars.
那麼,我們能否最終找到費米悖論的答案呢?
我也不確定。不過,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我願意相信人性的善良。
當然,我們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因為我們只有一個家園。它的名字叫地球。
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應該團結起來,共同思考這個問題。這樣才能終有一天,讓我們人類的旅途能夠抵達群星。
視兆問玄,極數知來。
仙舟「羅浮」之上的「太卜司」,以符玄為首的卜者們用近乎玄學的演算方式預測事物未來的可能性。
而在現實生活中,人類是否真正能夠做到預測未來呢?
思考現實生活中人類是否真正能夠做到預測未來以及利用計算機技術預測未來的應用
知名知識區UP主王驍
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研究發展部部長王濤
王驍:如果可以預知未來,你會選擇做什麼。是從現實出發,趨利避害,讓自己成為人生贏家。又或是為了實現理想,做一個拯救世界的技術宅,打造出全球10億人願意生活其中的虛擬世界呢。相信每個人都對預測未來有很多想像,但未來真的可以被預測嗎?
在《崩壞:星穹鐵道》中仙舟「羅浮」之上有一個名為「太卜司」的部門。通過「瞰雲鏡」⌈觀測宇宙收集信息,以符玄為首的卜者們再透過形似古代渾天儀的「窮觀陣」。用近乎玄學的演算方式預測事物未來的可能性,當然這只是遊戲中的設定。在現實世界中,人類是否真正能夠做到預測未來呢?
大家好,我是本期《星穹研習會》的主講人,陪你一起看世界的王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關於預測未來的那些事。首先,請允許我介紹一位朋友,他就是來自上海超級計算中心的王濤老師。
王濤:大家好,我是王濤。
王驍:今天我們就有請王濤老師帶我們一起走進神秘的超級計算機。或許他可以幫助我們瞭解並獲得這份超越自然的力量。老師我是學歷史的,在以前閱讀過很多的作品,都能感覺到人類始終對像命運、未來這樣的命題非常感興趣。老師您覺得人類大概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試圖去預測未來。
王濤:在人類文明的搖籃期,預測未來就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比如從商朝開始。人們篤信通過占卜可以預測未來,無論是出征、收成、婚嫁、生育,現在我們看到的甲骨文實際上就是占卜記錄。在比如,從希羅多斯的《歷史》一書中也能看出。祭司的預言對古希臘人而言,也有著巨大的政治意義。
王驍:但是古人受限於當時所掌握的知識,他們預測未來的理論也好方法也好,都只是一種比較樸素的迷信。那在現代科學裡面,人們是如何通過科學還有計算的方式來認知我們這個世界的呢?
王濤:大概是從17世紀開始,隨著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提升。人們發展出了統計學來對社會發展進行推算,而想要通過科學來預測萬事萬物的未來這個理念的出現則是在物理學領域。
當時有些科學家認為,只要獲得關於現在的充足數據。通過物理學公式,事物的未來狀態就近在眼前了。而支撐這一概念的基礎,就是哲學中的決定論。決定論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運動都有‶因果關係″。知道了原因後就一定能知道結果。換句話說,宇宙事物之間是具有規律的,是可以被人類發現和利用的。
王驍:你的一舉一動,早在法眼佔測之內,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符玄:以額間之眼觀之。
王驍:這麼來看,在遊戲中「太卜司」的符玄,某種意義上也是一個堅定的決定論者。
符玄:當斷不斷,必受其亂。
王濤: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堅定的決定論支持者。大家應該都聽說過他那句著名的‶上帝不擲骰子″。
王驍:連愛因斯坦這樣的大科學家都相信決定論,那能不能說決定論其實深深影響當時的科學界呢。沒錯,在十八十九世紀,牛頓經典力學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人類對科學理性的信心。人們相信,既然天上星星運轉的規律都能被物理學定律所預言,那麼自然界的每個事物的未來,當然也能被預言了。
王驍:但是按照決定論的說法,人類的一切行為就事先定好了,那豈不是認為人類自己沒有什麼自由意志可言。
王濤:所以自然就會有以決定論相對立的觀點了,那就是非決定論。這個觀點是量子力學中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他們認為世界的本質是機率的而非決定論的。在觀測前,被觀測物的狀態它是不確定的,通過觀測才能被確定。而量子力學中從微觀的角度闡釋,我們不可能同時知道粒子的確切位置和確切動量,這就是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
王驍:按照我們日常認知中的現象,我們手裡面拿一蘋果,當我們鬆開手的時候,我們能我們能知道這個蘋果的一個位置和動量。我們自然會認為蘋果會落到地上,這是必然結果。那當我們把這種確定預期的思維投射到一個微觀世界裡面,就無法理解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了。
王濤:所以就連愛因斯坦這樣偉大的科學家都無法認同他。但量子力學確實通過許多實驗證明瞭,微觀世界的因果關係和宏觀世界的因果關係,表現並不完全一致。
王驍:所以我能不能這樣說,人類對未來的預測其實只是一種‶經驗的預判″。只要世界的本質還是不確定的,那未來就是難以預測的。
王濤:你這個說法其實挺有意思的。讓我想起阿西莫夫有一篇很經典的文章,簡單來說,假設一個1850年的科幻作家去設想一個摩天大樓林立的城市。他很自然的就會認為,為了居住在這樣一個上下樓都需要數天的建築中,人們需要在大樓中設立各種各樣的生活設施。這樣的話頂層就太不方便了,只有窮人才會住,而有錢人都會住在一樓。
王驍:摩天大樓可以安電梯啊。
王濤:沒錯,這樣可笑且巨大的偏差,原因很簡單。正是因為這位科幻天才,他沒有涉及到‶電梯″這個發明的誕生。這就是電梯效應,阿西莫夫認為因為‶電梯效應″的存在,所以科幻永遠無法真正地預測未來。因為任何對未來的預測都可能會出現預料不到的‶電梯″。
王驍:通俗點理解就是人類無法窮盡一件事情所有發生的原因,因此不能計算出來正確結果,更別提萬事萬物本質裡面還蘊藏著一個不確定性這個基本要素。
王濤:所以,在非決定論者看來未來是不可預測的。
王驍:預測未來離咱們還是太遠了。王老師,您覺得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真的可以用上「窮觀陣」和「瞰雲鏡」這樣的裝置來幫助我們對特定領域的事務進行預測嗎?
王濤:其實不用等未來,我們的現實中就已經有了類似「瞰雲鏡」這樣神奇的裝置,就是我們中國的‶天眼″——射電望遠鏡。它承擔的諸如觀測脈衝星、接受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探索外星文明這樣的任務。
王驍:遊戲劇情裡面「太卜司」也會用「瞰雲鏡」掃描可見星域,捕捉帝弓的光失信號。這麼聽起來我覺得我們現在部分科技的水平已經十分接近仙舟聯盟了。
王濤:那我就等著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實現星艦起航了。接著我們剛才的話題,收集完信息和數據後,就該輪到超級計算機登場了,也就是類似「窮觀陣」的思考機器。超級計算機主要是用來模擬仿真計算的。這個行為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種預測,已知某些初始條件根據物理原理推測出未來的變化情況。每一次的模擬訪問計算都可以說是一次預測。
王驍:老師咱能不能舉點例子讓我方便理解一下。比如說,我們計算蛋白質摺疊,它就能夠預測蛋白質是如何運動的,計算汽車碰撞就能預測一旦汽車發生碰撞後,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模擬新氣演化就是預測新氣未來的發展變化等等。以目前人類對物理規律的理解,這些模擬仿真計算大部分都是比較準確的,以實驗結果較為一致。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也已經廣泛的運用了超級計算機對未來進行預測。比如我們的天氣預報、空氣品質預報、地質災害預警等等。
王驍:天氣預報這個我們都挺熟悉的,所以氣象學家是怎麼樣利用超級計算機來預測天氣呢?
王濤:其實無論是預測未來還是預測未來的天氣。它都像是一道數學題,而超級計算機是一種具有超強數據處理能力和計算能力的計算系統。它能夠執行一般個人電腦無法處理的大量數據與運算,如果我們以一台每秒計算速度高達百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為例。它一天的工作運算量相當於我們普通的家用計算機工作一萬多年。
也正是因為有這麼大的差距,它可以在很多領域進行一些人類或者普通計算機無法進行的工作。如果用一台每秒一次運算速度的計算機可能需要100天才能得到半個月的氣象預報數據,但如果我們換成超計算機就會快很多。比如上海氣象台用每秒42萬億次的超計算機來進行計算,只需要20分鐘,就可以完成長三角地區24小時的氣象預報。
王驍:所以在某些領域來說,計算機的預測技術已經深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了,那未來我們會有更多的手段預測未來嗎?
王濤:當然,比如量子計算和人工智慧計算技術也許就可以幫助我們更進一步。最近,
我們和一些量子計算領域的專家一起建立了一套‶量超融合″計算平台,量子計算任務就交給研製中的量子計算機處理。經典計算則交給我們這個超級計算機進行處理,利用兩者之間的各自優勢進行協調計算來解決問題。
當然了,量子計算機目前還處在研究階段,只能解決一些特定的問題,一旦我們研製出通用的這樣計算機,它就能夠極大的提升我們的計算能力,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物理學的各種現象,獲得前所未有的新知識。
比如我們最近放到《流浪地球》裡面那個MOSS,它就是一台通用的量子計算機。又比如我們中心現在部署的這一台超極計算機,它主要是用於人工智慧計算,也就是AI計算。它是通過讓計算機模擬人類智能和學習能力來完成類似人類智能的任務和活動。
王驍:聽起來都是十分令人期待的了!
王驍:也許有一天我們也能擁有遊戲裡一樣的「窮觀陣」和「瞰雲鏡」,來幫助人類在星海遠行。但當原本飄渺的未來能夠變得清晰可見的時候。王濤老師,您覺得我們應該像遊戲中太卜符玄一樣,信賴於額間那枚神通廣大的法眼,根據他的推測去趨吉避兇。還是將未來交給未知去摸索一些不可知的可能性呢?
王濤:你這個問題就相當於問我決定論和非決定論哪個更好了。其實我相信最重要的變量還是人本身。對於充滿未知的未來,人類從未停止過求知與探索,無論未來是否可以被預測,重要的是將可能性緊握手中,人類的未來一直由自己創造。
王驍:探索未來的意義也許不只是尋找一個相似的模板,而是探索不同,去尋找未來人類的千百種活法。當我們能夠看到、理解、接受、包容越來越多的不同,我們的世界也就越大。
王濤:我想引用科幻名著《五號屠場》的簡介中的話來作為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吧。
“ | 耐心點,你的未來將會來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樣躺在你腳邊。 無論你是什麼樣,他都會理解你,愛你。 |
” |
夢境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想像力與真實感的空間,沒有人能從我們身上奪走這樣奇妙的體驗。
談論夢境以及即將上線的匹諾康尼作為一座夢境大都會的可行性
中國科學院大學神經生物學博士 唐騁(鬼谷藏龍)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挪威心理學家、神經學家 愛德華·莫澤
唐騁(鬼谷藏龍):不知道你是否有過這樣的夢境?在夢裡,你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那場讓你為之冒汗的緊張考試。亦或是成為了某款遊戲作品中的無名客,在星間旅行途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結交值得信賴的夥伴,順手再拯救幾次世界。夢境世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充滿想像力與真實感的空間。有時,甚至讓人感到流連忘返。
但無論是美夢還是噩夢,大多都存在一個難解的問題:我們難以用主觀意願去幹預這個空間。那麼,夢境能否被我們控制呢?本期《星穹研習會》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答案。
唐騁(鬼谷藏龍):大家好,我是鬼谷藏龍。很高興能與大家一起探索星穹下的秘密。一直以來,「夢境與現實」是許多科幻作品垂青的題材之一。從沃卓斯基姐妹的《黑客帝國》到克里斯托佛•諾蘭的《盜夢空間》,從博爾赫斯的《環形廢墟》到厄休拉•勒古恩的《社會性的夢境》。科幻作品的愛好者們一直在探索著夢與現實的邊界。
在《崩壞:星穹鐵道》中,各位開拓者即將前往由「夢境」與「現實」相互交織而成的「夢想之地」——「匹諾康尼」。
在「現實」中,匹諾康尼是一座懸於銀河中的星際酒店。在「夢境」裡,匹諾康尼則是一座川流不息的大都會。它包容一切、鼓勵人們用夢想創造財富和奇蹟,而幫助各位開拓者遊走於兩個空間的手段則是躺進酒店客房中看起來像是浴缸的「入夢池」,然後「入夢」。這像極了我們平時進入夢鄉的方式,躺在床上、然後做夢。
唐騁(鬼谷藏龍):20世紀中葉,科學家們首次通過研究發現了「快速動眼睡眠(REM)」,並將其與夢境聯繫在了一起。在此之後,學界普遍認為動物睡眠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快速動眼睡眠(REM)與非快速動眼睡眠(NREM)。
通常,兩者會在睡眠過程中交替出現。在此期間,雖然身體肌肉放鬆,基本還是處於「睡眠麻痺」的狀態。然而,如果我們觀察此時的腦電波的話,就會發現大腦中的某些區域則持續維持著活躍,這與清醒狀態下的腦電波圖樣非常相似。眼球也會快速移動,彷彿在「掃視」著什麼東西一樣,但這不代表非快速動眼睡眠階段就不會做夢。
雖然在此期間,大腦活躍的表現將降至最低,人體將獲得完全的舒緩。但這時也會做一些相對情景簡單的夢,只是大多數人都記不得做過了這些夢而已。我們能夠記得的夢境呢,大多都來自於我們即將甦醒時做的夢。這個階段我們大多都處於快速動眼睡眠,因此夢境往往也就更加光怪陸離一些。我們會在夢中經歷種種逼真的體驗,但是事後回想,又經常會覺得夢境裡的種種荒誕與不合理。
儘管我們身處夢中時往往意識不到這些違和感,那為什麼夢境中的真實感能與荒誕並存?在我們做夢的時候,大腦究竟在幹什麼呢?
恰巧,來自挪威的心理學家、神經學家、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愛德華·莫澤教授也來到了匹諾康尼,讓我們有請教授為我們答疑解惑。
愛德華·莫澤:I'm happy to be here talking to you.Thanks a lot for inviting me.
So, my name is, as I said, Edvard Moser and I'm a professor of neuroscience in Norway,and I work on the brain and also the relationship to behavior and try to understand how the brain works.
So, dreams are both realistic and not realistic.They contain some realistic elements,and those are, of course, based on our active experience.First and foremost, our memories,what we experienced during the day.Sometimes also older memories, things that happen far into the past.They are the material that are used for dreams and then they are recollected often in a different order.
And in addition,then dreams are also unrealistic because quite often those elements that we recall from memory are put together in ways that couldn't happen in a real way.There's also less control from what we call the frontal parts of the brain, those that control in the wake state —a controller, everything and organize it. We know what's going on.
我很高興能參加今天的談話節目,非常感謝各位的邀請。
我叫愛德華·莫澤,來自挪威,是一名神經科學教授。我的研究方向是大腦與行為的關係以及嘗試對大腦工作機制的解讀。
夢可以說是既現實又不現實的,夢中包含了一些現實的元素。這些元素基於我們覺醒時的經歷。最重要的是,我們的記憶,也就是我們在白天經歷的事情或是一些久遠的記憶。它們可以成為夢境的素材,但在夢中通常以不同的順序呈現出來。
同時,夢境有時又是不真實的。因為很多時候,我們記憶中的元素會以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的方式組合在一起。 在夢中我們受到大腦額葉的控制也會減少,而額葉在清醒狀態下是調控我們各種行為的腦區。
唐騁(鬼谷藏龍):我大概明白了。其實做夢的本質就是部分腦區的活躍,然後調動了存儲在大腦不同地方的記憶的碎片來創造出瞭如此具有創造力的夢境,而這也構成了夢境真實感的來源。但是與此同時,我們負責邏輯、理性,最重要的一塊腦區主要是前額葉等相關的腦區它的功能缺失,使得大多數人的夢境,在演繹的過程中會走向荒誕,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在做夢。而在很多科幻作品中,人物角色們會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正在面對一個荒誕的夢境並嘗試在夢境中控制自己的行為,甚至讓夢境的走向依照自己的預期發展。對於這類設定,我想知道莫澤教授是如何評價的呢?
愛德華·莫澤:Yeah, it's interesting whether we can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the dream and even our actions in the dreams.So, it's true that in movies, it is indeed suggested that sometimes you can actually influence your dreams.So, if you think very much about a particular topic that should appear in the dream,it's more likely that it will appear in the dream.But I wouldn't say this is a reliable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content in the dream,because you may perhaps dream about this particular thing that you decided about, but the rest then goes by itself.
是的,我們能否對自己的夢境施加影響。甚至控制我們在夢中的行為,確實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一些電影確實暗示了,我們可以通過某種形式影響自己的夢境。如果我們非常頻繁地思考一個特定話題,它確實更有可能出現在夢裡。但我不認為這是幹預夢境的可靠方法,因為你可能會夢到你日思夜想的事情,但夢境故事的後續走向可能會不受控制的自行發展。
唐騁(鬼谷藏龍):這讓我想起中國也有句古話叫:日有所思,夜有所夢。近年來,我知道也確實有一些研究發現,在睡眠前進行自我暗示,往往能夠增加對夢境的控制,這也被稱為所謂的自我暗示法。比如我在睡眠之前嘗試集中冥想讓自己放鬆的場景,在夢境中就更容易進入期望的空間。
愛德華·莫澤:If you want to control the content of a dream,then perhaps it's more likely in the early morning.And that's because the later during night,there are more and more dreams,and you get more and more awake.But you're getting then towards the boundary between dream and the wake states.So, as you approach the wake state,perhaps you can control larger aspects of what you're dreaming.
如果你想控制夢的內容,也許在清晨的更容易成功。這是因為越接近睡眠的尾聲,夢的數量就會越多,我們也會越來越清醒,所以我們會處於夢境與清醒的臨界點。我們越接近清醒狀態,就越有可能對夢境施加幹預和控制。
唐騁(鬼谷藏龍):也就是說,在清晨驚醒後,如果我懷著想見喜歡的角色心情,立刻重新睡個回籠覺,就更有機會在夢中遇到TA了。那按照剛剛的探討,如果只靠自己,我們對夢境的幹預依然是非常有限的。
那如果再藉助一些「外力」呢?我曾經看過一種實驗形式,科學家們使用可以刺激外部感官設備來輔助實驗人員在夢中保持清醒,比如通過在實驗人員睡覺的時候,使用固定頻率的燈光來對其進行照射。讓對方在睡眠中認識到本不該出現的連續的閃光,從而引導對方在夢中做出進一步的反應。對於這種方法,我想知道莫澤教授是如何評價的呢?
愛德華·莫澤:It is true that light cues can be used — like any sensory cues — to influence the content of the dream. There are examples from other sensory systems.This particular user uses lights — presents sleeping subjects with the lights,and then train the person in advance.There's some probability that the person will then incorporate this into the dream.
Maybe I should mention a study that was published in Nature just a few weeks ago. It's quite interesting.They had human subjects who were sleeping. They then trained them to and instructed them in advance what they should do during the dream.Then, a person would ask them either to smile or to frown with the eyebrows, right?Do one of the two things.They could actually train them to do this even if they were dreaming.So that means we are responsive to —we can be trained to be responsive to cues from the outside.
我們確實可以利用光刺激或其他刺激形式來影響夢境,我們可以用燈光照射進入睡眠的受試者來對他們進行「預訓練」,讓受試者認識到光刺激意味著即將有後續事件發生,在某些受試者中這種方法可能確實能夠實現夢境內容的改變和幹預。
也許我應該提一下幾周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的一項非常有意義的研究,研究者讓受試者進入睡眠後對他們進行訓練並提前指示他們應該在夢中做什麼。研究人員會要求他們微笑或皺眉,或根據指示做動作。即使是在夢中,他們也可以進行訓練從而對外界的提示做出反應。這意味著通過訓練,人們可以在夢中對外界指示做出反應
唐騁(鬼谷藏龍):也就是說,在完成了一定訓練的前提下,我們確實更有可能藉助外界刺激所帶來的暗示實現對夢境的影響,只是它們的影響效果暫時還相對比較有限罷了。不過,這類研究也讓我想起了另一個看上去比較玄乎的手法。那就是,「聽我說」,教授,催眠這個手法是真實存在的嗎?它真的能幫助我們控制夢境嗎?
愛德華·莫澤:Hypnosis is a real thing.It is actually a different state of mind.There's a different kind of consciousness where the subject is very much concentrated on one thing.And that's usually how you induce hypnosis,that you ask the trial subject to concentrate completely on one thing.But those people are able to block out the outside to a large extent,and then they can actually be asked to follow instructions and do things,until, if you want, a pre-agreed cue, and they sort of wake up.
Freud, for example, used this in his early work with his patients.So, used hypnosis,had them to recollect, remember things that were difficult to remember because it was a lot of repression.In the same way, you can use hypnosis also for treatment purposes,to bring up dangerous, threatening feelings,and have subjects discuss them in a more relaxed way.It's somewhat different from dreams,but it is certainly a different state of mind,just like sleep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leep.
催眠是真實存在的,這實際上是意識的一種不同狀態。不同之處在於,意識主體會非常專注於一件事通常可以使用要求受試者完全專注於一件事的方式來誘導催眠,被催眠的人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屏蔽外界。然後,他們可以被要求按照指示行事直到催眠被打斷,之後他們就會醒來。
例如,弗洛伊德在他早期對病人的研究中就使用了催眠的方法,讓他們在催眠中回憶起那些非常久遠的記憶,因為催眠狀態能夠排除清醒時諸多抑制因素的幹擾。同樣,催眠也可用於治療目的,幫助患者重現一些危險或恐懼的體驗並讓他們以更安全和輕鬆的方式進行對話和治療。催眠與真正意義上的夢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催眠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狀態或是一種特殊的睡眠形式。
唐騁(鬼谷藏龍):也就是說,當下或許確實有一些手段,可以去幫助、或者說引導某些特定的人員去幹預自己的夢境,但以當前的技術確實還很難找到一個能百分百掌控夢境的方法。
愛德華·莫澤:It is true that you can influence dreams to some extent in a limited way by influencing certain aspects to happen in a dream.But to control the full narrative,the full story of a dream,that is not something we can do under normal circumstances,and that's because of the random nature of dreams.But dreams can still be an inspiration for fiction,so I think no one can take that from us.
確實如此,我們可以通過某些幹預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夢。但如果要控制整個敘事走向或者影響整個夢境,目前在正常情況下我們仍然無法做到,這也是夢的隨機性所決定的。但夢仍然可以成為科幻作品的靈感來源,我想沒有人能從我們身上奪走這樣奇妙的體驗
唐騁(鬼谷藏龍):在《凱薩琳》中,主人公現實生活中的焦慮,在夢境之中化為了恐怖的生死追逐。在《心靈殺手》中,主角陷入夢魘與現實的夾縫之間,不得不直面自己最深的恐懼。而在《女神異聞錄5》中,「心之怪盜團」潛入由壞人潛意識形成的「殿堂」中,在慾望構成迷宮中盜取對方心中的惡念,藉助於對夢境的引申表達,我們得以窺見隱蔽於現實生活海面下的龐大冰山。
或許有一天,我們也能真正來到夢中的 「匹諾康尼」暢飲蘇樂達、乘坐球籠競速、享受他人的奇詭夢境。但我們與一個如同「匹諾康尼」般絢爛夢境世界的距離還很遙遠,我們沒有一勞永逸控制夢境的捷徑,美夢與噩夢不過是一牆之隔、難辨規律。我們還是要面對現實中讓你緊張的考試,還是要通過相處去結交值得信賴的夥伴,還是要腳踏實地幹好手頭的事項來確保世界有序的運轉。但在這裡,我們也能學到真實的知識,擁有真摯的友情。並確確實實地感受到這個世界因我們而改變,因我們而向前。恰如Emily Dickinson的那首詩一樣——
“ | Dreams are well but Waking's better. | ” |
無數的分歧點構成了現實的社會,而現實所未能成為的「另一種世界」,則更多出千萬倍的可能。
談聊太空歌劇,給玩家講述科幻作品的創作
作家 田中芳樹
早川書房《SF MAGAZINE》主編 溝口力丸
田中芳樹:実際に送っている人生,実際にここまで歩んできた歴史を,やっぱりその面白さに取りつかれたら もうやめられないということでしょうかね。
拓寬現實中生活的邊界,深挖人類一路走來的歷史,一旦感受到樂趣所在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呢。
溝口力丸:初めまして。
初次見面。
溝口力丸:初めまして。
初次見面。
溝口力丸:早川書房「SFマガジン」編集長の溝口と申します。
我是早川書房《SF MAGAZINE》的主編溝口。
田中芳樹:私 田中芳樹と申します。
我是田中芳樹。
溝口力丸:存じ上げております。
當然久仰您大名。
溝口力丸、田中芳樹:今日はどうぞよろしくお願いいたします。
今天請多多關照。
溝口力丸:私はSF雑誌の編集長をしているんですけれども,田中先生とお會いするのは今日が初めてで。
雖然身任科幻雜誌的主編,我今天這還是第一次與田中老師會面,而提供這一契機的是「崩壞:星穹鐵道」這款科幻題材遊戲,能請老師您聊聊自己與科幻(SF)的邂逅經歷嗎?
田中芳樹:昔のことでよく覚えてはいないんですけども。そうですね もう60年前になりますが,その頃はSFという言葉は一般的でなくて,大體「科學冒険小説」とか そういう名前で出ておりました。そして大半が 今思えば「スペースオペラ」に類するものでしたね。
それにジュール・ヴェルヌとか H・G・ウェルズとか そういう人たちの作品を読んでたんで,SFとそれ以外のジャンルの作品との垣根みたいなものはほとんど意識せずに來ました。とにかく 今自分が現実に生きている世界というのは,言ってしまえば面白くもなんともないと,そこへ新しい世界を見せてくれるものがあるんだなという そういう気持ちでした。
這可真的有點兒年代久遠,我自己都記不太清了,那應該是60年前的事情了。當時科幻(SF)這一名詞還不算常見,人們通常都用的是「科學冒險小說」這類稱謂。如今回頭想來,大多數此類作品都可以列入「太空歌劇」的範疇呢。
當時我閱讀了儒勒·凡爾納 H·G·威爾斯等人的作品,但並未怎麼在意科幻與其他文學作品在類型上的差異。總的來說 現實世界——也就是我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其實挺無趣的。而讀到此類作品時,我會感受到有全新的世界被展現在眼前。
溝口力丸:如今,科幻這一題材早已不僅侷限於小說這一種表達形式。漫畫、動畫、電影是自然,遊戲作品也受到了深刻影響,也出現了「崩壞:星穹鐵道」這樣的作品。
田中芳樹:哎呀,真是走過了很遙遠的路途呀。
溝口力丸:確實是呢。
田中芳樹:就我自己的看法來說,從幾萬年前直到今天,人類的精神層面即使經歷了一定程度的複雜化,整體上卻並無什麼本質的變化。如此一來,我覺得哪怕時光繼續流逝,人類的精神本質在千年後或許依舊是不會有什麼改變的。事實上真要是有所改變,人類也就不能稱之為人類了。那可能也就不是我想通過作品體驗到的,有關世界的感受了。
溝口力丸:關於太空歌劇 您是否有什麼可以與我們分享呢?
田中芳樹:我在寫銀英傳的時候,最開始是隻打算出一本,但後續卻漸漸出到了第三部 第十部…當時的我將自己有關太空歌劇的思考,全都融入了這個故事之中。大概算得上是一種自我感動吧,總之我對此是挺滿足的。
回看歷史中的過往,在遭遇某些岔路口時,如果當時人類朝右走,歷史的走向可能就會大相逕庭。然而人類選擇了朝左走,於是成就了當前的歷史。
無數的分歧點構成了現實的社會。而現實所未能成為的「另一種世界」的可能性,也不知是不是還要多上數萬甚至數億倍。但即便如此,在個人想像力所及的範圍內,如果能獻上讓讀者們暫且忘卻現實的有趣故事,我會感到非常榮幸。
溝口力丸:「崩壞:星穹鐵道」的遊戲世界也是如此,當某個文明或種族面臨關鍵時刻,往往會有所謂的「關鍵人物」登場。老師是如何看待這種「關鍵人物」的呢?
田中芳樹:我覺得歷史上的確存在所謂的關鍵人物,但到底是歷史的流向塑造了關鍵人物的浮現,還是說關鍵人物推動了歷史的部分發展?感覺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呢。
溝口力丸:所謂的「關鍵人物」往往會成為被後世傳頌的英雄,老師如何看「英雄」與「英雄主義」呢?
田中芳樹:中國的讀者或許會對這些人物比較熟悉,例如楚漢相爭的項羽、三國的關羽、宋代的嶽飛,他們都是堪稱人中龍鳳的英雄,也同樣都未能迎來壽終正寢的結局,都是迎來了悲劇式的結局的人物。
我覺得這樣的人物具備一種吸引人的要素,在經過多番嘗試始終無果,最終認清到自身的敗北後,如果還能凜然直面死亡,這樣一種人生態度是足以令人們,尤其是讀者們為之傾倒的。
溝口力丸:原來如此。
田中芳樹:要使人們沉浸在作品中的世界之中,我想英雄主義始終是要素之一,不過現實中最好還是謹慎一些。
溝口力丸:老師覺得歷史與人物是在某種意義上相互塑造演繹的嗎,還是認為現實歸現實,虛構歸虛構呢?
田中芳樹:我個人是希望將現實與虛構分開思考的。話雖如此,有時或許還是會將這二者混同。理論上應該會更關注那些成功者,但情感上總還是會更被所謂的失敗者吸引呢。
假如有人乘坐時間機器回到過去,誤殺了某個嬰兒,而這個嬰兒本該在未來成為英雄。如此一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發生嗎,還是說會有其他人出現?而歷史終究不會偏離原有的走向呢?這也是十分值得探究。
溝口力丸:也和我們剛才聊的「向左走還是向右走」的話題聯繫上了。是的。如此想來,歷史一路走來其實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呢。
田中芳樹:是的,的確如此。
溝口力丸:現實也彷彿正如一場遊戲呢。
田中芳樹:是呀。
溝口力丸:越過了為數眾多的可能性,才造就了眼前的現實。當人類文明進入了漂浮於星海的時代,老師覺得那時的人們面對的社會問題,是否會和我們現在面對的有所不同呢?
田中芳樹:我覺得最為核心的部分是不會有所不同的。無論何時,只要存在兩名以上的人類就會形成社會,而社會中的人際關係是非常重要的。關於這一點其實應該有某位大家在作品中涉及過,啊,正是藤子·F·不二雄老師。
溝口力丸:的的確確是位大家呢。
田中芳樹:在藤子老師的一部科幻題材作品中,有幾名機組人員搭乘著宇宙飛船在宇宙中航行。
溝口力丸:我知道您在說哪部作品了。
田中芳樹:沒錯 就是那部作品。
有一名「不受大家待見」的角色,此外其他乘員都很團結。但逐漸地乘員們分裂成了兩派,紛爭激化,最終迎來毀滅。像這樣設定好主線後,根據劇情的推進方向不同,故事呈現出的感受也大相逕庭。
溝口力丸:也就是說 「兩人」是構成社會的最小單位,無論是什麼時代,只要人類的本質沒有改變,也總會有相同的事情循環往復。
田中芳樹:是呢。科幻作品裡時常有這樣的設定,一旦所有人類完全相互融合,形成一個極為龐大的意識體。按理說就不會因為認知差異產生紛爭,但我卻並不希望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之中。
溝口力丸:如此看來,果然還是十人十色的世界才更加有趣。
田中芳樹:沒錯,還是差異大一些比較好。
很遺憾,從科學角度出發我並不相信幽靈和妖怪的存在。但情感上我其實是希望這些東西真正存在於世上的。
溝口力丸:之前請老師聊了您自己與科幻的邂逅經歷。在您看來,人們為什麼會對科幻感興趣呢?
田中芳樹:這還真是不好說,有些人可能是因為某種偶然的契機,比如歷史故事的結局都是既定的,但科幻作品卻能展現自己在現實中絕對無法感受的世界。對我個人來說,這是至關重要的。
回顧過去,從結果上來說,儘管過程蜿蜒曲折,還是這樣就著這既定的道路走過來了。相較而言,未來倒是分出了好幾條的岔路。
接下來要如何走下去? 選擇權則被交到各位自己手上,從「能夠向讀者展示多種多樣的世界」這一層面來說我想科幻說得上是最為廣闊,最有包容性的題材了。
溝口力丸:如今的科幻作品範圍也較之以往更為廣闊,漫畫動畫自不必說。包括「崩壞:星穹鐵道」在內的遊戲也作為科幻作品被廣泛接受,相信新時代還會繼續誕生為數眾多的科幻愛好者。人們將不會糾結「一部作品究竟算不算得上是科幻」,只要有人能通過一部作品感受到任何「科幻要素」的存在,該作品就可以算是科幻作品,科幻的範疇也就更加寬廣了吧。
田中芳樹:是呢。
溝口力丸:在您看來 人們為什麼會持續地去創作呢?
田中芳樹:這個嘛 我個人寫作的原因僅僅只是「想寫 所以只能寫」而已,我也不確定開始創作的契機到底是什麼。說到底,應該只是想見證未見過的事物,想感受未體驗過的經歷。其實讀小說、看電影也是如此,如此一來便能拓展、深挖現實中的過往人生以及人類實際走過的歷史。一旦感受到樂趣所在 就再也停不下來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