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岡格尼爾神槍的蕾米莉亞·斯卡蕾特 | |
基本資料 | |
萌屬性名稱 | 漢:槍、矛、矟/槊 英:spear、lance[1]等 日: |
---|---|
萌屬性別稱 | (根據結構和時代可以是)長槍、長矛、短矛、槊、鈹、鎩、鋌 |
萌屬性類別 | 武器類 |
典型角色 | 佐倉杏子 |
相關萌屬性 | 標槍、騎槍、斧槍 |
擁有此特徵的角色 |
槍是一種冷兵器,也是ACG次文化中的萌屬性之一。
槍,或者叫矛,通常合稱為「矛槍」.雖然很多時候我們會聽到「xx是矛不是槍」或完全相反的言論,但實際上矛和槍只不過是我們在不同歷史時期對同一冷兵器的不同稱呼。換句話說,矛=槍,二者可以隨意互換,不過是漢語的一例「屎山代碼」罷了。這種武器是和匕首、棍棒一樣同為石器時代就誕生的非常古典的冷兵器,也一直是非常好用的冷兵器(只限於上手,精通槍術是一件苦事)。
最古老的矛槍就是直接削尖一根長棍的一端,隨著材料科技逐漸進步,逐漸誕生了石制、銅製和鋼製的矛頭。
雖然由於攜帶不便,行走江湖的武者往往只攜帶不超過兩米五的短槍;但根據《手臂錄》、《長槍法選》和另外一些歐洲與日本的武術文獻記載顯示,三米以上的長槍(中國範圍內一般稱之為大槍)在單挑中也具有相當強的威力。目前中國仍有一些武術實踐者練習使用大槍,且有一定數量的視頻可供查證。
而在戰爭之中長槍則進一步煥發光彩。經過基本訓練的大量步兵就能組成的長槍方陣可以說是最實用的軍陣,適用於步兵對抗的同時更能對正面的騎兵造成毀滅性打擊。中外的古代軍隊很多都以槍兵為主力,只是使用細節不同:有的以多兵種混搭槍兵(如中國古代),有的與盾牌配成槍盾組合(如古希臘、古羅馬),還有的在長槍上登峰造極(如日本戰國、馬其頓)等。
由於矛槍在歷史上一直都是戰爭的常客,因此也被賦予了「戰鬥」「進攻」的內涵,由此誕生了諸如「oo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xx」這樣的句式。
狹義上的戟,是由槍矛和戈結合的產物,廣義上則上指槍矛和其他武器(戈、斧、錘、長柄刀等)結合的一類武器,如在古典文學中經常被喚作「青龍戟/方天畫戟」的戟刀、經常被喚作「瑞士戟」的歐洲斧槍等。
雖然觀感上和戟類似,但區別在於戟結合的是戈,功能偏向於穿刺,而鉤鐮槍結合的是鐮刀,功能偏向於切割。日本的片鐮槍和十文字槍、歐洲的bill也屬於此類。
大槍(Pike)又稱「長槍」、「長柄槍」,使用堅固的木材製作而成,比普通的矛槍更長,多在10~25英尺(3.05~7.62米)之間。在方陣軍隊中,往往流行更長的超長槍(3-7米),後邊幾排人手持的長槍都可以延伸到前排,變得宛若一隻刺蝟。比如說溫泉關戰役中,300斯巴達勇士[4]憑藉著地形優勢與長槍兵方陣,阻擋了波斯王薛西斯70萬大軍整整3天,擊殺敵軍約2萬餘人。而在中世紀長槍拒敵的戰術依然十分流行,最著名的部隊就是瑞士傭兵中的長槍方陣(Pike Square)以及後來神聖羅馬帝國參照其建制組建的國土傭僕(Landsknecht)。
刺棍(Goedendag)又稱「日安棒」,因名稱來自荷蘭語寒暄詞「日安」得名(也有語言學者認為其實是"godendac",「好匕首」的弗拉芒地區音變)。是一種將棍棒和矛槍結合起來的簡易武器,棍長3~5英尺(91.44~152.4釐米),棍徑2~4英寸(5.08~10.16釐米)。因其相當便於製造和使用,這種武器在1297年至1305年的弗拉芒起義(又稱法蘭西-弗蘭德斯戰爭)中成為當地民兵對抗法國軍隊最典型的反擊武器。
一種中國特有的武器,不同之處在於槍桿是用保留著枝條的竹竿做成(發展到後期還有鐵製枝條的),且枝條末端再增加箭鏃樣的小槍頭,這種結構非常適合在小規模混戰中拖住敵人的刀兵劍士之類。這種武器在明朝因抗倭需求,作為鎮暴武器風靡一時,之後就基本不再使用了。
矛槍在ACGN作品中很容易被處理成為雜兵武器,但也不難成為少數王牌角色的武器。
在FGO的設定中,有劍剋制槍的機制,然而實際上這主要是為了遊戲性而設置的,又或者Saber職階角色的本質更傾向於運用光砲。
但在現實中,長槍具有許多其他近戰冷兵器無法代替的特點:攻擊距離長,破甲能力強,製作成本低廉,訓練週期短,易於新兵上手,適合結陣等等。其中,最顯著的優勢是其長度。因此,只要是在廣闊的環境下,無論是單挑還是群毆,長槍都比包括劍在內的短兵器更強勢,因此長槍被廣泛應用於冷兵器戰爭中。正所謂「一寸長一寸強」,甚至被譽為「百兵之王」(劍則是「百兵之君」)。 [5] [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