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晶片音樂可以追溯到電腦音樂的早期歷史。1951年,澳大利亞第一台電腦CSIRAC(全名「Council for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Automatic Computer」,「科學與工業研究理事會自動電腦」)以及英國製造的世界上第一部商用電腦法蘭提·馬克I(Ferranti Mark 1)成為最早的,能夠實時演奏數字合成音樂的電腦,[18][19]後者於同年演奏的英國國歌《天佑吾王》被錄音,保存於12寸黑膠唱片中,使之成為世界上第一段電腦音樂錄音;而前者在這段錄音誕生之前幾個月演奏的《布基上校進行曲》(Colonel Bogey March)則被普遍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段電腦音樂。[20]此外,亦有來自紐西蘭克萊斯特徹奇的音樂學院的學者指出,早在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電腦始祖——Enigma code亦是電子樂的革新者之一。[21]而最早的電腦音樂專輯來自1978年8月25日在美國費城舉辦的第一屆費城電腦音樂節,那一屆音樂節是作為個人電腦展的「78年展」(78 Show)的一部分舉辦的。而第一批費城電腦音樂節的唱片則發表於1979年。[22]而加拿大的環球電視頻道的電視節目《科學國際》(Science International)授權使用16位元電腦PDP-11/10播放這些音樂。[23]
電玩音樂的童年
電子樂在電動遊戲中最早的亮相時間是街機遊戲的黃金時代(英語:Golden Age of Video Arcade Games,指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期,街機遊戲如日中天的那段時間。[24]),類似早期的由西角友宏開發的街機遊戲《槍戰》(Gun Fight,1975年。)的開場曲就是其中之一。第一個使用迴圈結構的遊戲背景音樂為西角友宏在1978年開發的遊戲《太空侵略者》(Space Invaders)。這首曲子擁有一段由四個簡單但特徵鮮明的遞減低音音符構成的迴圈旋律,並會隨著遊戲的進行而加快節奏。[25]第一個使用迴圈的完整旋律的背景音樂的遊戲是南夢宮於1980年發布的街機遊戲《拉力X》(Rally-X),該遊戲的背景音樂在遊戲進行過程中迴圈播放。[26]此外,該遊戲同樣是最早使用數模轉換器進行音訊採樣,播放的街機遊戲。[27]同年,支援語音合成的街機遊戲誕生,它是Sunsoft開發的清版射擊遊戲《Stratovox》。
1983年,科樂美發布的街機遊戲《太空射擊戰》(GYRUSS)使用了五個配置數模轉換器的音效晶片,這些晶片中,有一部分被用於其BGM——巴赫的古典樂《d小調託卡塔與賦格》(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 BWV 565)的電子版的創作。[34]1984年,前YMO成員細野晴臣發布其電子樂專輯《電子遊戲音樂》(日語:ビデオ・ゲーム・ミュージック,Video Game Music),這張專輯的音源完全從南夢宮的街機遊戲中採樣,是早期的晶片音樂流派的唱片之一。這張唱片同時也是世界上第一張遊戲音樂專輯。[35]它融入了南夢宮晶片樂作曲家們的諸多特色,這些作曲家及其譜曲的作品包括:[36][37]
調頻合成技術在遊戲平台的廣泛應用在後來的16位元主機上也獲得了巨大的提升,到16位元機時代,主機開始使用多個調頻合成技術晶片產生聲音。[39]在這個時代,有一位著名作曲家,他就是前文提到的古代佑三。[45] 不論電腦的音訊技術如何發展,他都一直堅持使用PC-8801進行一系列的音樂創作,其作品包括《怒之鐵拳》系列(Streets of Rage,1991~1994),《世界樹的迷宮》系列(Etrian Odyssey,2007年至今)等。其作品《復仇忍者》(The Revenge of Shinobi,1989)的原聲帶是那種融合了日本傳統音樂與電子舞曲的浩室音樂[46]及前衛高科技舞曲(Techno)[45]的作品。[47]而他參與創作的《怒之鐵拳2》(Streets of Rage 2,1992年。)的原聲帶則被認為是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作品,因為這部作品同時混合了高昂的電子浩室樂(electro house),俚俗(Dirty)的電子民謠(Electro-Funk)及出神音樂(Trance music)的特徵,使玩家有那種身處夜總會的暢快感。[48](當然,對於不喜歡夜店喜歡治癒系的玩家而言也是場刺耳的噩夢。)而在《怒之鐵拳3》(Streets of Rage 3,1994年。)中,古代佑三開發了一種新的作曲工具,叫做「自動化作曲系統」(Automated Composing System),這種系統被用來創作快節奏的科技舞曲,比如叢林舞曲(Jungle,又名「鼓打貝司」,Drum and Bass)。[49]它幫助古代佑三自動生成了很多新銳的實驗音樂。[50]除此之外,古代佑三也為很多其他遊戲創作了晶片原聲音樂,比如《屠龍者》(Dragon Slayer),《伊蘇》(YS),《忍》(Shinobi)以及《雷莎出擊》(ActRaiser)。另一位很有影響力的使用調頻合成技術作曲家是後來的梅本龍,他為諸多視覺小說和清版射擊遊戲創作過原聲音樂。[51]
最早的音軌序列器晶片音樂(Tracker Chiptune)可追溯到1989年,最早一批音軌序列器晶片音樂的創作者有演示場景音樂家4Mat、巴洛克(Baroque)、馬克騎士(Mark Knight),以及Turtle and Duz。多聲部晶片音樂基於非常短暫的,通過音序器類比的迴圈波形音效,比如琶音,顫音以及延音。
1980年代過後,晶片音樂的影響力日漸式微,[66]從那以後直到21世紀到來以前,晶片音樂很少被人現場演奏,那個時候,幾乎所有的晶片音樂只在電腦遊戲和其他格式的電腦檔案之間傳播。在1990年代後期,一些前文提到的,在當初發布過晶片音樂唱片的唱片公司再次發布了純粹由晶片音樂構成的唱片。[67]而晶片音樂的復興則在1990年代末。第一張電子撞擊樂(Electroclash)唱片——I-F組合在1997年發布的《太空侵略者在哈草(抽大麻)》(Space Invaders Are Smoking Grass),被評價為「用音碼器合成的低吟的電子人聲向雅達利主機時代(Atari-era)的喧鬧回憶致敬。」(Burbling electro in a vocodered homage to Atari-era hi-jinks.)[68]
到2000年代中期,8位元晶片音樂再一次成為流行樂的主流,為諸多音樂人所青睞。諸如殺手(The Killers)搖滾樂隊2004年的歌曲《站在頂端》(On Top)及《毫無疑問》(No Doubt),歌手貝克·大衛·坎貝爾(Beck David Campbell)的2005年的歌曲《少女》(Girl);而最值得一說的是郵差樂隊(The Postal Service),他們的很多歌曲都蘊含了晶片音樂的元素。[69]在早期遊戲中通過低品質的數字脈衝編碼調製(PCM)晶片創作音樂的作曲家們,比如前文提到的川口博史,在那個時候也開始聚集人氣。[70]2003年,J-Pop女子組合「香水」(Perfume)[71]與日本製作人中田康貴(日語:中田ヤスタカ)一道,開始將晶片音樂融入電子流行樂(Synthpop)及電子浩室音樂(electro house)的嘗試,[71]他們的新專輯《遊戲》(日語:ゲーム,Game)於2007年發行。這張專輯帶動其他的日本女性藝人也開始嘗試與之類似的電子樂風格,她們包括相良美月,中澤真由(中澤真由),光岡昌美(光岡昌美),河內沙和,沙織@destiny(Saori@destiny)以及甜蜜的假期(Sweet Vacation)等。[72] 加拿大電子浩室音樂製作人deadmau5的音樂生涯始於1990年代晚期,他在自家地下室通過一台386電腦製作任天堂風格的晶片音樂並最終當上音樂製作人。[73] 而後,他在1998年到2006年完成了三張自行製作的專輯《第56號專案》(Project 56),《deadmau5,1998~2002合集》(deadmau5 Circa 1998–2002)以及《小斜線》(A Little Oblique)。
2007年,純晶片音樂的專輯《8-Bit Operators: 發電廠樂團的音樂》(8-Bit Operators: The Music of Kraftwerk)通過著名的主流唱片公司Astralwerks/EMI發行,它由數位著名音樂家,包括GBA的音序器Nanoloop的開發者Oliver Wittchow。[74]),以及GB/GBC的音序器Little Sound DJ的開發者Johan Kotlinski。[75](以Role Model的身分)參與創作。發電廠樂隊的創立者之一拉爾夫·哈特(Ralf Hütter),[76]在CD發行之前,2007年2月24日,唱片公司發行了一張12英寸單曲唱片。[77]這張專輯後來在美國娛樂雜誌《告示牌》(Billboard)的熱門歌舞榜單(Hot Dance and Songs)上排名17位。並在發行之後登上CMJ榜單第1位。蘇格蘭愛丁堡出生的音樂人獨角獸寶寶(Unicorn Kid)對晶片音樂的推廣做出了貢獻。尤其是他的歌曲《真正的愛情幻想曲》(True Love Fantasy)以及迷你專輯《Tidal Rave EP》中的其他那些在晚間廣播(包括BBC一套)播送的歌曲。他後來在BBC一套與2011年舉辦的音樂節Festive Festival 2011上做現場演奏了這些曲子。[78]在加拿大,對晶片音樂的推廣做出貢獻的音樂家們包括「八的立方」(Eightcubed)以及「水晶城堡」樂隊(Crystal Castles),他們通過多倫多地下俱樂部(Toronto underground club)將晶片音樂推廣開來,並創作了一首持久的印象曲MV《攻心者》(Heart Invaders),並在2008年首次在Muchmusic電視台播放。[79]而水晶城堡的專輯《愛麗絲的試煉》(Alice Practice)在英國發行的音樂雜誌《新音樂快遞》(New Music Express)的「過去15年內最好的150張專輯」(150 Best Tracks of the Past 15 Years) 評選活動中排行第29位。[80]
在2000年代後期,很多晶片音樂軟體,比如前文提到的在GB掌機上執行的LittleSoundDJ[75]的發布,為新一波的晶片音樂文化推波助瀾。這一波新文化更加強調現場演出以及發行唱片而不是之前的製作演示場景以及模組檔案,因為後者對於新藝術家而言只是有距離感的概念。[81]最近幾年,8位元機的晶片音色,或者說「電遊節拍」(video game beats),為很多主流的流行樂藝術家所採用。包括凱莎(Kesha)2009年的單曲《跑趴滴答》(Tik Tok)[82] (該曲成為2010年最暢銷單曲之一。[83] ),50美分(50 Cent)2007年的主打單曲《Ayo Technology》,除此之外,其他藝術家還有羅賓(Robyn),史努比狗狗(Snoop Dogg)[82]艾米納姆(Eminem,類似其作品《地獄邊境》(Hellbound)。),妮莉·金·費塔朵(Nelly Kim Furtado),提姆巴蘭(Timbaland)等等。晶片音樂同樣對英國當代的電聲音樂及其藝術家造成了影響。諸如迪利·瑞斯可(Dizzee Rascal)以及基蘭·赫布登(Kieran Hebden)。[84]以及重金屬樂隊龍之動力(DragonForce)等等。而某些塵垢音樂(Grime music)通過從電子遊戲音中採樣的,特製的鋸齒波樣本在東倫敦同樣非常流行。[85]倫敦南部的音樂流派——迴響貝司(Dubstep)樂的製作人們的作品也受到過晶片音樂的影響,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古代佑三的作品的影響。[86][87][88] 在2010年,英國廣播公司的一篇題為《看電腦遊戲如何創造新的藝術與音樂》(How computer games are creating new art and music)在題記中指出,「來自古典遊戲,比如《青蛙過河》(Frogger)與《大金剛》(Donkey Kong)中的聲光體驗,如今成為主流音樂與文化的一部分。」[66] Complextro樂(電子浩室音樂的一派)先驅者波特·魯濱遜(Porter Robinson)也曾參照過電子遊戲音,或者晶片音樂。據他本人所言,這些來自80年代的類比合成器創作的音樂對他的樂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89]
現狀
原DOS平台音序器FastTracker II移植版FastTracker II Clone,一些破解軟體裡的晶片音樂就是使用該軟體及其類似軟體製作的,例如《Toilet Story 4》
軟體破解組織的活躍及與之相關的演示場景現場製作大賽(Compo)[90]的舉辦,讓晶片音樂得以保留活力。很多組織發布了帶有破解界面動畫(Cracktro)或者演示界(Demo scene)所創作的模組檔案(Module File)音樂碟(Music Disk),新的音軌序列器(Tracker)讓晶片音樂的創作對一般的音樂家而言更加平易近人。而最近幾年發布的,基於任天堂NES平台開發的《NESMIDI》[91]以及《晶片大師》(Chip Masetro)
[92]等遊戲盒帶軟體,讓NES遊戲機搖身一變成為一台可以創作MIDI音樂的合成器。而對於一般的聽眾而言,有的開發者亦採用遊戲盒帶的形式儲存晶片音樂並行售,比如日本漫畫家RIKI開發的《8-bit Music Power》系列[93](事實上最早這麼做的是小霸王學習機,它自帶的遊戲盒帶內有專門的「音樂欣賞」板塊。但當時這麼做的時機以及動機(比如缺少精心設計的播放器界面及鍵盤捲軸)顯然不能成為亮點。[94])。而在C64平台方面,則有遊戲盒帶軟體Mssiah,這個軟體與MIDINES類似,但是由於是個人電腦平台,所以它可以控制更多的參數,音序資訊,電子類比打擊樂,以及有限的音訊樣本的播放。[95]而C64同公司的產品Commodore PET平台則有開源軟體PetSynth,其音源為Commodore PET自帶的6522晶片。該軟體允許用戶通過MIDI鍵盤在Commodore PET上創作MIDI,並且帶有多種效果器。[96]在DOS平台,1992年發布的《FastTracker》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可以通過滑鼠直接繪製波形樣本,[97]它流行於1990年代末,並在後來被駭客移植到其他平台,比如支援Windows和Mac OS的FastTracker II Clone。[98]而在Windows平台,2005年發布的開源軟體《FamiTracker》可以像電子合成器一樣,通過修改視覺化的音序圖表(Sequence Graph)中的一系列數值來生成不同音色的「樂器」(波形)。[99]此外,晶片音樂家Pixelh8開發過GB平台的Music Tech及GBA和NDS平台的Pro Performer,[100][101]將任天堂的掌機變成了隨身合成器。
2012年3月16日,史密森尼美國藝術博物館(Smiths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舉辦「電子遊戲的藝術」(The Art of Video Games)。主辦方在入口處播放音樂組合「8 Bit Weapon」與「ComputeHer」創作的晶片音樂。而8 Bit Weapon還為這次展覽寫了一首晶片音樂風格的主題曲——《電子遊戲的藝術主題曲》(The art of Video Games Anthem)。[107]
在2015年9月,第一首以日本廣播協會(NHK)吉祥物Domo君為主角的音樂專輯《Domo愛晶片音樂》(Domo Loves Chiptune)在Itunes[108],亞馬遜[109]等主流音樂服務平台上線。[110][111]這張專輯雲集了晶片音樂界的巨頭們,包括美國的Anamanaguchi樂隊及歌手Disasterpeace。 在紐約晶片音樂圈子,「兩位玩家製作」(2 Player Productions)拍攝了紀錄片《重格星球》(Reformat the Planet)。 [112]這部電影成為德州奧斯汀藝術節與大會「西南偏南」(South by Southwest,縮寫:SXSW)2008年的入選作品之一。[113]
其他作品具有晶片音樂特徵的藝人包括「小規模」(little-scale),AY點(Dot.AY),澳洲音樂專案一萬個自由人和他們的家人(Ten Thousand Free Men & Their Families)以及澳大利亞電視台(ABC Australia television)的電視節目《Good Game》的吉姆·科莫(Jim Cuomo)。[123]
↑Zombie Nation. Kernkraft 400. Discogs. 2000 [參照時間: 2018-01-30]. Kernkraft 400 samples the music from the 1984 game Lazy Jones - Star Dust - originally composed by David Whittaker
↑Burns, Todd L. Deadmau5: It's complicated. residentadvisor.net. 2008-09-30 [參照時間: 2018-01-14]. I was in my Mom's basement tooling away on Impulse Tracker on a 386 just doing Nintendo music until some Loop Library company hired me as a produ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