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
萌屬性名稱 | 黑客 |
---|---|
萌屬性別稱 | 駭客、Hacker、ハッカー |
萌屬性類別 | 職業/稱謂類 |
典型角色 | 初春飾利、不二咲千尋 |
相關萌屬性 | 學霸、程式設計師、技術宅、工程師、網友、玩家、罪犯 |
擁有此特徵的角色 |
黑客(英語:hacker;日語:ハッカー)是ACG次文化中的職業類或稱謂類萌屬性之一。
語源
在本條目內,對黑帽和白帽並不做明顯區分。主要原因是ACG作品並不對黑客進行區分
ACGN中,有時會有黑客用自己的專業能力搜尋一些糟糕物的劇情。同時在ACGN作品中,絕大部分的AI娘與大部分機娘都會擁有十分強大的黑客能力。
20世紀60年代初,麻省理工學院有一個學生團體叫做「鐵路模型技術俱樂部」,他們把難題的解決方法稱為hack。hack本義為伐木,這裡引申為解決計算機難題。hacking引申為解決難題的過程,而解決問題的人稱為hacker(翻譯為黑客或駭客)。hack還有一個引申義為改變程序,使它按照設計者為設想的方式運行或接觸禁止接觸的功能(這可以和計算機犯罪聯繫在一起)。最初,「鐵路模型技術俱樂部」的成員對完成hack充滿敬意,社團裡的最能幹的人會自稱自己為黑客,這時黑客完全是正面的含義。1983年,一幫密爾沃基市的青少年黑客入侵了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計算機系統,同年,《新聞週刊》用《小心,黑客在行動》為標題的文章報導了這件事,這是黑客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主流媒體中,這次報導只是片面將黑客等價於入侵系統、破壞系統安全的人,之後,小說、電影在這方面大肆渲染,讓黑客成為反社會技術高手的代名詞,隨著計算機病毒的泛濫,黑客成為一個有害群體。[1]
在計算機領域,黑客往往是以一種在編程方面極具創造性的英雄的身份出現,被認為是計算機革命的領導者,圍繞黑客社區黑客們形成了自己的黑客文化和相應的道德觀念。黑客的文化可以歸為一下幾條:
黑客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是分享、開放、平等、民主、計算機的自由使用、進步,這和網際網路精神是一脈相承的。雖然現在網際網路是充滿歧視、霸權、壁壘和套路的網際網路曾經被期望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存在,可以有效地對抗權威、貧富差距和信息鴻溝,更方便的分享信息,不過今天看來他們太樂觀了 黑客是不願意受管教和約束的存在,一個關著的門對於黑客來說是一種挑釁,一個鎖著的門對黑客來說是一種侮辱。
黑客們圍繞這一價值觀創造了很多計算機方面的革命。自由軟體基金會的創始人和GNU項目的發起人Richard Matthew Stallman就是一個黑客,他極力主張信息應該是自由的,並且發起了自由軟體[2]運動,該基金會允許用戶複製修改他們軟體的原始碼並可以發布修改的版本。著名的github世界上最大的同性交友網站也是在GNU/Linux[3]開發的社區中誕生的,同樣也是主張開源。這些都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待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