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Oo四大名著 |
---|---|
其他表述 | 四大奇書、四大神作/屑作 |
用語出處 | 四大名著,四部中國古典小說 |
相關條目 | 四天王、四大oo、四天王有五個 |
oo四大名著是對在ACGN領域,特定作品類型(oo)中比較有名(或惡名昭彰)的四部或更多部作品的統稱。
「四大名著」,舊稱「四大奇書」,是一個明代後期開始在中國古典小說界形成的概念,最早由明代文學評論家馮夢龍提出,指代元末明初形成的四大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在清代中期到20世紀80年代之間的某段時間,《金瓶梅》的地位被《紅樓夢》取代。
20世紀80年代開始,「四大名著」的稱呼在中國開始形成,逐漸成為對《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的稱呼。隨後在中國經典或流行文藝界,oo四大名著的稱號就開始成為對特定文藝領域四個代表性作品的稱呼,隨後傳入ACGN次文化界。
日語中也有「oo四大奇書」的說法,指代某個文學領域有代表性的四部作品,比如「推理小說四大奇書」。
在ACGN界,這一稱呼往往不帶有「四大名著」原先的褒義,更多為貶義,以體現一種諷刺或陰陽怪氣,畢竟ACGN文藝是流行文藝,缺少時間檢驗,「奇書」「名作」「神作」等說法大多缺乏共識,但「屑作」「爛作」等評價更容易被公眾認可。因此有人以反話方式將爛作譽為「名著」以吸引眼球,遂形成這類說法。直接一點的話,也可以用「四大屑作」「四大廁紙」等貶義甚至辱罵性的稱呼,真正地去嘲諷多部被認為低質量的作品。
當然,也有褒義的使用法,需要在具體語境中辨析。
由於網際網路「流量至上」的現實,一些人為了吸引路人關注,看都沒看過,就利用「四大名著」這類反語的迷惑性,製成標題黨性質的投稿(文章或視頻)對相關作品進行抹黑。如下文所述「後宮番/輕改四大名著」,至今仍有不少人認為它們並非質量低劣之作,被以「四大名著」之名貶低抹黑是無妄之災。
由於評價標準和評價者喜好的不一致,「四天王有五個」的現象也出現在「四大名著」的分類體系中,也即「四大名著有五部」。
以下舉例不分褒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