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土方歲三 | ||
新選組,或稱「新撰組」(日語:
最初在德川家茂上洛時由清河八郎(齋藤正明)提議召集流浪武士組成衛士(實際上要將浪士們變成天皇的部下)。後來清河八郎私通勤王派的事情敗露,僅留下近藤勇、芹澤鴨等人在京都,同年成立「壬生浪士組」並在壬生村招募成員(壬生之狼外號的由來),後來在京都守護松平容保支配下,正式成為「新選組」。
初始,針對尊王攘夷派的維新志士在京都刺殺幕府成員,負責京都附近的治安的新選組實行反制措施,對維新志士進行全力的武力鎮壓,特別是在池田屋之變和禁門之變中重創維新志士,贏得幕府信任。後來在薩長同盟、睦仁天皇(明治天皇)實行王政復古後,戊辰戰爭爆發,新選組作為幕府武裝力量之一戰鬥在第一線,甚至在江戶開城德川慶喜投降後依然追隨松平容保為江河日下的幕府而戰鬥,成員多數戰死或者被捕殺。最後以土方歲三戰死、「蝦夷共和國」投降而劃上句號。
新選組的形象標誌是「誠」字旗幟、衣袖上印著山形圖案的羽織等。
明治維新以後,在皇國史觀影響下,新選組由於曾經和政府作對這一「政治不正確」的原因被視為「逆賊」,在明治和大正時代的各種主流文學戲劇中多數作為反派形象出現,不過在民間因為說書的影響,以具有忠誠、勇敢、悲劇英雄色彩的形象頗受民眾喜愛。直到昭和時代開始有重新評價新選組的《新選組始末記》等作品,甚至在日本陸航和海航中都有名為「新選組」的航空隊。二戰結束後,描寫新選組的影視文學多了起來,1965年的電視劇《新選組血風錄》《燃燒吧!劍!》奠定了新選組從今以後在各種作品中的正面形象,帶動了相關作品的潮流。七八十年代興起的ACG次文化更使新選組「青年劍士組合」這一固有面譜化形象在日本家喻戶曉,乃至名揚海外——因此在當今,不少新選組有關的ACG作品是乙女向。
近藤勇、芹澤鴨、伊東甲子太郎、土方歲三、沖田總司、永倉新八、齋藤一、松原忠司、武田觀柳齋、藤堂平助、山崎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