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簡稱「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概念。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結合地球公轉軌道和氣候特點總結出的一套天文曆法體系。它將一年分為24個節氣,每個節氣相隔約15天,用以反映季節、氣候、物候以及農業生產活動的變化。這些節氣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古代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重要工具。
二十四節氣根據四個季節劃分,每個季節包含六個節氣,分別是:
| 春季 | 立春 | 雨水 | 驚蟄 | 春分 | 清明 | 穀雨 |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
|---|---|---|---|---|---|---|---|
| 夏季 | 立夏 | 小滿 | 芒種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
| 秋季 | 立秋 | 處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
| 冬季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2016年,二十四節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進一步彰顯了其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二十四節氣的歸納總結,體現了中國古代人民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並通過世代傳承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徵。在近年來的各種ACG作品中,經常會出現和二十四節氣有關的設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