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資料 | |
戰爭名稱 | 第一次公司戰爭 |
---|---|
戰爭時間 | 2004年8月-2006年2月 |
戰爭地點 | 全球 近地軌道 |
參戰勢力 | 軌道航空(Orbital Air) 澤塔科技(Zetatech) 歐洲商用機器人公司(Euro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戰爭結果 | 軌道航空獲得勝利 |
登場作品 | 《電馭叛客2013》 (《電馭叛客系列》) |
第一次公司戰爭是《電馭叛客系列》及其衍生作品中的一場架空戰爭,是軌道航空(Orbital Air)和歐洲商用機器人公司(Euro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簡稱EBM)兩家公司對環球航空公司(Transworld Airlines)的爭奪而爆發的一場大規模衝突,澤塔科技(Zetatech)參與其中。這是超級公司之間爆發的第一場大規模衝突。
進入2004年,美國老牌交通運輸巨頭環球航空可謂是步履蹣跚。飛行員、機械師和乘務員工會的持續罷工已導致其擴展的環太平洋航線停飛。中層管理層與環球航空備受爭議的執行長、被稱為企業強盜的Michael Victor Durant之間的激烈鬥爭,引發了無休止的董事會代理權爭奪戰和公司內部的惡意破壞。只有其盈利的東海岸短途航線和以超音速客機為基礎的歐洲航線保持完好,但即便這些也面臨管理不善和腐敗問題對公司造成的嚴重威脅。
在這種嚴峻的局面下,全球證券交易所的公司「禿鷲」們看到了輕鬆獲利的機會。環球航空不僅吸收了幾家美國大型航空公司的沿海交通,還控制了兩個美國主要機場(華盛頓特區的杜勒斯機場和紐約的甘迺迪機場)。經過適當擴展,這兩個地點可以在新的亞軌道太空梭的部署中變得至關重要,而東海岸班車服務則可以為亞軌道港口提供「支線」航班。隨著跨國大企業勢力的逼近,這場企業衝突將成為首場且最為關鍵的戰鬥。
儘管「公司戰爭」一詞頻繁見於諸媒體,街上的普通人卻鮮有人真正瞭解其含義。涉及數百萬員工、跨越整個大陸的全面企業衝突不僅在董事會和證券交易所上演,也在戰場和戰術操作中進行。
到了8月,環球航空正面臨嚴重的現金流危機。由於管理層的不當行為和持續不斷的罷工,環球航空準備申請破產保護,但就在此時,一個意想不到的第三者出現了——總部位於德國的計算機巨頭歐洲商用機器人公司(EBM)多年來一直對環球航空垂涎不已[1]。EBM的首要目標是通過槓桿收購徹底併購環球航空,然後拆分並出售其資產。9月,EBM通過其在瑞士的中介人,向環球航空提出了1.26億歐元的收購報價。為了促成交易,還為Michael Victor Durant附帶了一項價值260萬歐元外加部分EBM股票的「黃金降落傘」補償協議,以增加額外的誘惑。
這一交易幾乎已成定局,直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重大變化發生。2004年9月25日,一個包括股東,飛行員和機械師工會的成員在內的聯合團體於環球航空的邁阿密總部發起了代理權爭奪戰。到午夜時分,突然的變故推翻了M.V.杜蘭特的CEO職位,引起環球公司的巨大震動,故事由此演變為一場企業戰爭。
隨著環世航空董事會的劇變,新任CEO相信重組後的公司可能生存下來,因此拒絕了EBM的提議。此時,EBM開始對環球航空實施不友好的收購,即通過提供高出現行市場價近十五歐元每股的價格收購環球航空的股份。投資者蜂擁而至之際,環球航空開始瘋狂地尋找「白衣騎士」——即能夠反制EBM報價並削弱這家計算機巨頭攻勢的競標對手。
這時,總部位於奈洛比的軌道航空(Orbital Air)出現了。此時,這家作為最初從建造吉力馬札羅質量投射器的五國財團中分出來的公司剛剛以80億歐元的獨家合同從歐洲航天局購買了18架赫爾墨斯Ⅱ型太空梭。由於其董事會中擁有來自歐洲五個最強國家的投資者,軌道航空能夠輕鬆解決環球航空的困境。作為交換,環球航空將轉讓在美國的關鍵機場設施的使用權,並將大量支線航班用於服務軌道航空的太空梭港口。
就在軌道航空與環球航空的交易即將達成之際,EBM犯下了一個重大錯誤。為了幹擾談判,EBM試圖通過一個由科西嘉聯盟(以「法國販毒網」而聞名的黑手黨)招募的恐怖分子綁架前往洽談的軌道航空團隊。然而,計畫中途出錯,綁架者失手誤殺了大部分軌道航空談判代表。
綁架團隊中有一名成員被活捉,在嚴厲的審問下,幕後僱主EBM被揭露。掌握了這條及其他證據後,軌道航空迅速展開反擊。他們迅速聯繫了澤塔科技(Zetatech,赫爾墨斯導航計算機的設計者))和ARC(參與太空梭編程設計的歐洲軟體公司)。一場全面的網絡攻擊在歐洲爆發,通過使用雙方公司設計的病毒和捕獲程序並由澤塔科技的黑客及其他非正規黑客(網絡遊俠)實施。
在歐洲大陸的全部八個辦事處均遭到猛烈攻擊之際,EBM作出了迅速反應。Drakon全球基金被EBM引入以對ARC進行收購。加強過的計算機和通信安全措施以及凍結與歐洲的商業聯繫則被用於削弱澤塔科技的攻擊。與此同時,在歐洲和亞洲的軌道航空設施中,一系列「意外事故」導致工作放緩的情況相繼發生。在EBM的強烈反制措施下,實力不佔優勢的澤塔科技於2004年10月被迫退出戰爭[2]。然而,在ARC面臨被EBM摧毀的威脅並嗅到潛在的巨大利益時,這家公司與軌道航空秘密簽署了一項聯盟協議。
2005年1月,軌道航空從其位於英格蘭和北海的航天港出發,切斷了所有前往EBM軌道作業站的空間聯繫。軌道航空還加強了設施的安全,並通過2%的加薪來安撫員工[3]。雖然軌道航空試圖利用環球航空的股份作為吸引盟友的籌碼,但卻因EBM資助的針對環球航空資源的恐怖襲擊而屢屢受挫。EBM和軌道航空都開始在歐洲航天局中積極遊說,以爭取對自己有利的太空交通控制。最終,軌道航空直接參與了「海盜行為」:劫持並轉移EBM發往南美、非洲及其他偏遠地區的貨物。這些被盜物資被用作誘因,成功說服了芝加哥的高級發展研究公司(Advanced Developed Research,簡稱ADR)提供技術支持。作為美國政府的民用承包商,ADR的參與標誌著第一個政府勢力介入了這一衝突。
2005年2月,銀行聯合體First Continental加入了軌道航空一方,藉機抓住了EBM的一些控制較鬆散的附屬分支機構。First Continental通過快速貸款來阻止Drakon基金對ARC的攻擊,並迅速提升了自身的安全防護能力。這一舉措使軌道航空在與EBM的衝突中獲得了重要的財政和戰略支持,加強了其處於有利地位的談判能力。
2005年3月,EBM發起了一場代號為「波浪」的針對軌道航空在南美和非洲的「海盜」行動。這次行動由獨立的「僱傭兵」(即獨武俠)和第三世界代理人軍隊組成外加EBM的精銳戰士作為領導,並肩與當地犯罪團夥、腐敗的海關警察和軌道航空的精英指揮官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此事件引發了全球媒體的關注,世界各地的新聞公司開始對此行動進行詳細報導並設立專門的機構進行跟蹤報導。這一事件的曝光進一步提升了這場衝突的國際影響力,並對參與各方產生了廣泛的政治和社會影響。
2005年4月,EBM獨武俠試圖臨時劫持軌道航空的一個工作站,以交換其被封鎖的EBM設施。然而,軌道航空卻使用來自軍武科技(Militech)的僱傭兵成功攻佔了EBM的站點,這場戰鬥造成了大量非戰鬥人員的傷亡。對此,歐洲航天局嚴厲警告雙方,威脅如果衝突繼續在軌道上進行,將立即禁止兩家公司的太空交通[4]。此後,戰爭的餘波逐漸轉到了地面上。
2005年5月,隨著世界新聞服務(WNS)的最新報導,歐洲、北美和非洲的政府開始調查雙方之間的公開衝突和恐怖行動。軌道航空為了保持道德高地,立即僱傭外部媒體團體進行公關和宣傳活動。信息公司Infocomp提供了為雙方調解的服務。與此同時,TTA地產和Bronleigh開發公司兩家房地產和土地開發公司加入了EBM一方,開始對軌道航空在美國和歐洲的重要土地進行收購。
在此期間,美國政府對ADR施加了巨大壓力,要求其退出戰爭,而軌道航空則向政府作出了重大讓步。同時,ARC和位於美國的Technostations將黑客攻擊轉向Drakon基金,試圖削弱EBM的主要資金來源。
隨著恐怖主義和經濟攻擊的升級,戰爭逐漸陷入僵局。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軌道航空成功阻止了EBM通過中國的航天運載器規避軌道封鎖的嘗試。隨著雙方物資和人力資源的短缺,雙方同時開始向石油和化工巨頭沛卓石化(PetroChem)進行接觸。雖沛卓石化然選擇保持中立,但建議其較小的合作夥伴Xoma公司(其製藥子公司)進行介入。
到2005年11月,雙方在補充了燃料和武器後全面投入戰鬥。在歐洲和非洲的多場衝突中,EBM的獨武俠遇到了軌道航空部隊的強力抵抗,這主要得益於與Applied Technisystem(一家生物技術增強公司)的聯盟。此外,軌道航空還獲得了Dynamic Media, Inc.(一家新興的娛樂公司,意圖通過報導衝突來打響名聲)和加勒比金屬聯合體中的新成員——牙買加軌道金屬合作企業(the Orbital Metals Partnership of Jamaica)的資金支持。
另一方面,EBM從Mamoru-Nakamura LTD(一家位於夏威夷的離岸投資公司,傳言與財閥有聯繫)獲得了大量現金注入。EBM的宣傳攻勢也非常成功,以至於北美和非洲的一些地方政府接準備「暫時」國有化軌道航空在其地區的地面設備和資產。
2006年1月,在其他大型企業的不滿和歐洲經濟共同體(EEC)的壓力下,軌道航空決定採取更加大膽的行動。經過兩個月的準備,代號「高空雷霆行動」成為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公司獨立行動,雙方各有超過一百名獨武俠參戰。在某些希望打破EBM壟斷的歐洲政府的幫助下,身著特殊反雷達服裝的軌道航空精銳獨武俠被經過了隱身特化的赫爾墨斯Ⅱ型太空梭空投在了位於巴伐利亞山中的EBM執行長Ulf Grünwalder的豪華別墅之上的萬米高空中,降落後便潛伏下來準備俘虜或消滅這位EBM戰爭機器背後的關鍵人物。
儘管軌道航空得到了一些政府特工支持,但EBM的防禦部隊也由軍武科技的僱傭兵組成。戰鬥的最後,該別墅區被摧毀,受重傷的Grünwalder被捕。在面對既成事實及各國政府外加其他大型企業越來越強烈的打壓決心下,EBM終於屈服了,並放棄了對環球航空的完整無爭議的控制權,以換取釋放Grünwalder及其他一些小讓步。
到2006年2月,EBM和軌道航空達成了永久和平協議。然而,此協議導致EBM的一些盟友企業不滿,接下來又發生了三個月的零星衝突,期間EBM轉而對付其曾經的合作夥伴,最終吸收了其中兩三家公司。至此,這場在大型企業間的重大衝突以浪費、愚蠢和貪婪作為一個遺憾的紀念碑告終。
儘管軌道航空取得了勝利,然而同EBM一樣,這場戰爭尤其是發生在近地軌道的戰鬥都消耗了雙方數以億計的歐元,與付出的代價相比,雙方獲得的收穫無異於九牛一毛。第一次公司戰爭帶來了一個影響極為惡劣的開端:它打開了綠燈,證明瞭對於企業而言使用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來對抗彼此是一種可行的商業做法。儘管一些小的公司過去也曾有過一定規模的武裝衝突,但是沒有一次比得上這場衝突的激烈情況和規模。許多人認為這場戰爭已經是企業對抗的極限,但事實證明,他們錯了。一場規模更大也更慘烈的公司戰爭似乎近在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