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玉燭

萌娘百科,萬物皆可萌的百科全書!轉載請標註來源頁面的網頁連結,並聲明引自萌娘百科。內容不可商用。
貢獻者:
理論上講,這種類型的東西都不是刀。
——赫茲
理論上講,拿得起來的條狀金屬都是刀。
——玉燭
比如金屬棒球棍。
——玉燭

簡介

死鹹魚,沒了。
別點開啊太丟人了你就算點開了也無法改變我鹹魚的身份



以下內容均為自己收集整理,不代表一定準確,歡迎大佬補充。

啊嘞?!
這個萌屬性缺少配圖,需要補上……
基本資料
萌屬性名稱 武士刀
Folder Hexagonal Icon.svg 擁有此特徵的角色

武士刀是武器的一類,也是ACG萌屬性之一。

簡介

武士刀指日本的一種冷兵器,也稱日本刀。

分類

打刀以及太刀(Katana)

2尺(約60cm)以上為刀,具體是打刀還是太刀由製作刀劍的刀匠決定。

太刀由毛拔太刀演變而來,所配的裝具較為華麗,並擁有一些打刀沒有的部分,多為上流階級的貴族武士佩戴。為方便在馬上拔刀所以刀刃向下佩戴,鞘上有掛耳(系俗稱,兩個足金物和太鼓革)。太刀有為了上朝而製作的非常華麗但是沒有任何實用性的變種——細太刀;為了增加攻擊性一寸長一寸強而製作的使用打刀裝具的巨長版太刀——大太刀。

德川幕府「廢刀令」之後,出現了太刀的縮水版本——打刀。因為農民步戰慢慢取代一騎討,打刀的使用開始廣泛流行。打刀省去了一些太刀的裝具:鐔變為一層;胄金和猿手被頭取代;鞘上的渡卷和足金物消失,更簡單的栗形和下緒出現;石突金物和責金物消失(有的打刀會在鞘上裝一些兜金、反角、小柄和笄之類花裡胡哨的東西)打刀沒有掛耳的限制,通常刀刃向上佩戴。日本現存大多古流劍術也以打刀為武器。

辨別方式:可以通過裝具和佩戴方式辨別;如果是裸刀,則可以看刀銘,大多數刀銘刻在表面(佩戴時朝左的一面)。

脇差(Wakizashi)

1尺以上,2尺以下(約30~60cm)為脇差。小太刀有時候被稱作脇差。

脇差因為長度較短,被允許平民使用,也被武士作為副武器佩戴。脇差通常只在打刀不便使用時使用(如室內戰鬥、打刀損壞或沒必要使用打刀的場合),但是有少數流派也以脇差為武器。

短刀(Tanto)

1尺以下(約30cm)為短刀。短刀的形制靈活性很高,有的會裝上石突金物,有的會省去鐔和切羽。

短刀大多不具備實用性。貴族之間有時也以短刀為禮互贈(?)。短刀也有為了實戰而增厚的變種——鎧通刀型錐子

歷史

(待補)

形制

日本刀經過了不斷的改良完善,形制趨於固定。

部位名稱

(等我找圖)

刀姿

刀姿是判斷一把刀是否「美」的標準之一。大體上,刀姿由先幅、元幅、先重、元重和反決定。

  • 元幅:刀鏃位置的刀的寬度
  • 元重:刀鏃位置的刀的厚度
  • 先幅:橫手位置的刀的寬度
  • 先重:橫手位置的刀的厚度
  • 反:刀的弧度。由刀尖和棟區的峰連成一條直線,距離這條直線最遠的棟為反位,距離長度為反。反的強度分為強反、若反、無反和內反。反位於刀前半身則刀為京反;後半則為腰反。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們的審美也在不斷改變,對「踏張之勢」的追求也越來越明顯,遂慢慢出現了元幅和先幅、元重和先重之間具有較大落差的刀劍。後來,人們開始追求「殺氣」,於是近現代的一些刀就擁有較大的切先。

造型

(我圖呢)

  • 鎬造:擁有鎬線和橫手的常見造型
  • 鵜首造:在鎬造的基礎上,在刀身前端削薄了刀棟,通常也會在沒有削薄的部分開樋極致減重,性能再見
  • 菖蒲造:鎬線、刃、棟最終匯聚於刀尖的造型,沒有橫手
  • 冠落造:在菖蒲造的基礎上,在刀身前端削薄了刀棟,通常也會在沒有削薄的部分開樋減重效果比上面那個還要好
  • 平造:沒有鎬線和橫手的大平磨造型,開樋後容易與鎬造弄混
  • 片刃造:只磨出一邊鎬線的造型,沒有鎬線的一面多用於雕刻
  • 兩刃造:在刀的背面也開刃的造型
  • 切先兩刃造:只在刀前端的刀背開刃的造型(俗稱小烏丸造)
  • 恐造:只出現於短刀的造型,在鎬造的基礎上,橫手被磨到刀身中間附近的地方,擁有非常誇張恐怖的切先

裝具

刀裝是武士刀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並不一定都是金屬制。

刀:

  • 鏃:俗稱刀夾,卡在「中心」前端,用於將刀固定在鞘內,有時會在上面刻下製作者特有的標誌/花紋,多為銅製(黃銅、紫銅、白銅之類)。有一些刀鏃擁有雙層結構,為二重鏃;有一些短刀使用自帶一個類似切羽結構的刀鏃,為台付鏃
  • 切羽:墊在鐔兩側的片狀金屬,用於緩解兩側對鐔的衝擊,多為銅製。其中靠近刀柄一側的偏小(與緣一致),靠近刀鞘一側的偏大(與鞘一致)。太刀會裝多層大小不一的切羽。
  • 鐔:俗稱護手、刀鍔,用於保護手部,也用來控制刀收在鞘內。多為銅製或鐵製、貴者為金、銀或玉製。持有者通常通過其材質和上面的雕刻來顯示祂的地位。有一些打刀因為在鞘上裝了小柄和笄所以在鐔上開了小柄櫃孔(半月)和笄櫃孔(洲浜),太刀會有額外兩層菊座。
  • 緣:套在刀柄前端,有時會刻有家紋。通常握刀時食指扣在此處,虎口卻不觸及。如果鞘上裝有小柄和笄,就會削薄緣的兩側以容納。
  • 目貫:綁在柄卷之內,通常為片狀,根據製作者心情雕刻成各種飛禽走獸或者持有者的加紋。有時用於標出握刀位置,有時只是為了提供裝飾。
  • 胄金和猿手:太刀獨有的部分。胄金套在柄的尾部,保護刀柄。猿手像一個馬蹄扣一樣從中貫穿,戰鬥時為了防止揮刀時脫手而在此處繫繩套在手上。
  • 頭:替換了胄金和猿手,套在柄末端,有孔,柄卷結尾的時候從中穿過。有時候也會在頂上刻上家紋。
    • 鳩目:套在頭的孔內的裝飾用裝具,並不是所有的刀都會有。
  • 柄卷:在木柄上包一層蛟魚皮或西陣織後在刀柄上綁繩,用於增加握持感和防滑。材質有純棉、反絨皮、牛皮和鹿皮之類;貴者為正絹。柄卷擁有多種綁法,但大多會在其中墊菱紙以令其飽滿。
    • 蛇腹系:柄卷的一種,但是使用細繩,也擁有多種綁法。其綁制極其費時費力,但是極具觀賞性。

鞘:

  • 鯉口:套在鞘口處用於加固刀鞘的部件,多為牛角制。
    • 金口物:太刀使用的金屬制鯉口。與鯉口不同,它會比鞘大一圈。
  • 笄:即髻,插在刀鞘的左側,打刀鞘特有的部分。並不是所有打刀都會裝。
  • 小柄:小刀,插在刀鞘的右側,打刀鞘特有的部分。並不是所有打刀都會裝。
  • 栗形:刀鞘左側用於掛下緒的部分,距離鞘口的位置正好可以握一隻手,有木製,也有牛角制。
    • 鵐目:套在栗形的孔內的金屬裝飾物,大多數刀都會有。
    • 下緒:系在栗形上的繩。佩刀時將其掛在身上防止拔刀時刀鞘脫落;不佩刀時也可以綁在刀鞘上,綁法很多。
  • 返角:刀鞘左側的鉤狀突起物,方向向前。可以防止拔刀時刀鞘脫。
  • 鐺(鐺):套在鞘末端用於加固刀鞘的部件,材質同鯉口。
  • 渡邊卷:太刀使用的,在鞘上的類似柄卷的綁繩。
  • 足金物和太鼓革:太刀使用的掛耳,足金物為金屬制,太鼓革為皮質,二者由革先金物連接。佩戴時將皮扣掛在腰上。
    • 佩緒:太刀特有的,佩戴時纏在腰上的繩。不佩刀時掛在太鼓革上。
  • 石突金物:一般在太刀上使用的,套在鞘末端用於加固刀鞘的金屬部件。
  • 責金物:一般在太刀上使用的,套在石突金物後用於加固刀鞘的環狀金屬部件。

由於兵庫鎖太刀和飾太刀的裝具過於複雜,這裡不過多贅述。(我懶了) (累了,以後寫)

此頁面最後編輯於 2021年12月2日 (週四) 11:13。
搜尋萌娘百科 (按"/"快速搜尋)
有新的未讀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