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條目介紹的是德國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創作的一部樂曲。關於卡農的其他含義,請見「卡農」。 |
---|
《D大調卡農與吉格》(德語:Kanon und Gigue in D-Dur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作品編號:PWC 37, T. 337, PC 358,也稱作《帕赫貝爾的卡農》、《約翰·帕赫貝爾卡農》(Pachelbel's Canon)、パッヘルベルのカノン。是德國著名巴洛克時期作曲家約翰·帕赫貝爾(德語:Johann Pachelbel)的最著名的曲子之一。
「卡農」是耳熟能詳的古典樂曲、巴洛克音樂。「卡農」並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種音樂曲式,照字面上是「輪唱」的意思。簡單說,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重複出現,交織著演奏,互相追隨,讓人有無限延伸的感覺。Kanon是Canon的德文。Gigue是吉格舞曲。
卡農旋律簡單樸實,治癒溫馨,具備精密的音樂結構,表現出對位法的嚴謹與平衡。原版由三個小提琴演奏,並以大鍵琴和大提琴及魯特琴伴奏。一般的演奏法是以大提琴啟奏,三把小提琴間隔八拍先後加入。小提琴全部拉奏完全相同旋律,前後僅三段不同的旋律,每段僅兩小節的旋律供重複拉奏;大提琴從頭到尾也僅有兩小節,重複達二十八次之多。這段音樂雖然不斷迴旋往復,但其旋律之美不讓人覺得單調,反而感覺動聽悅耳。
完成曲子的日期並不清楚,大約日期範圍是在1680年到1706年,廣泛說法是大約在1680年完成。現存最古老的手稿樂譜版本可追溯到十九世紀。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此曲常在西方國家的婚禮、葬禮上出現。
如今流傳著此曲不屬實的相關【背景故事】,這些謠言僅限於個別地區才有的。請勿相信任何沒有考證、不屬實的【背景故事】。
此曲最初一直沒有被人們廣泛知曉,直到幾個世紀之後。
1919年,《卡農》(無伴隨Gigue)被學者古斯塔夫·貝克曼第一次出版,出版內容包含了帕赫貝爾的室內樂[2]。他的研究受到了早期的音樂學者和編輯Max Seiffert的啟發與支持。他在1929年發表了含吉格舞曲(Gigue)的《卡農》及其體系[3],並規定了準確的旋律,結果並沒受到他人的極力支持與研究[4]。之後在1940年被阿瑟·費德勒首次記錄,將《卡農》這首巴洛克音樂以大眾流行手法演出、帶動古典音樂普及化功不可沒的費德勒與他的小交響樂團[5]。
1968年Jean-François Paillard室內樂團錄製的作品將大大改變《卡農》的命運。演奏以更加浪漫的風格完成,速度比前奏的速度要快的很多。「Paillard」錄音由Erato Records在法國發行。同年,《卡農》由一個廣泛分佈郵購商標音樂遺產協會列入了專輯。
1970年,舊金山的古典廣播電台播放了「Paillard」錄音,並被很多聽眾欣賞與求取此曲。該曲獲得的聲譽越來越多,特別是在加利福尼亞州。1974年,倫敦唱片公司對該唱片感到興趣,並重新發行了由斯圖加特室內樂團在1961年演繹的阿爾坎傑羅·科雷利的「Christmas Concerto (Corelli)」專輯,該專輯剛好包含了此曲,並重新命名為《Pachelbel Kanon: the Record That Made it Famous and other Baroque Favorites》。這張專輯是在1976年中,最暢銷的古典音樂專輯[6]。其成功,導致許多其他唱片公司發行屬於自己的作品錄音,其中許多唱片公司也發行暢銷。[7]
旅行者所唱的歌詞 |
---|
君の瞳世界映す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