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查理曼的帝國崩潰了,延續神聖羅馬帝國的任務就落在您手中。 團結彼此互相攻伐的公國,與教皇的權威抗衡,建造強大的垛牆防禦工事! 與強大的騎士一起粉碎敵軍,並使用裝甲攻城機摧毀他們的城市,率領您的士兵遠徵聖地以及入主東歐。 條頓的獨特單位是條頓騎士團,可以將敵人的近戰單位絞殺成碎片的狂熱戰士。 | ” |
——遊戲內說明書 |
條頓人是《世紀帝國II:國王時代》(原版)登場的中歐文明,專注步兵。
歷史上的條頓人最早是由羅馬共和國作家提到,他們是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辛布里結盟一起反對羅馬的蠻族。 遊戲中的「條頓人」實際上代表了遷移時期講西日耳曼語的多個民族,例如東法蘭克、神聖羅馬帝國、十字軍國家以及三個著名的十字軍軍團:聖約翰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和條頓騎士團。他們依靠步兵、騎兵、攻城部隊和防禦工事,是典型的中世紀歐洲軍隊。
條頓人以其強大的堡壘和要塞城市而聞名,這些堡壘和要塞城市捍衛了自己的城市不受其他歐洲入侵者的侵害,從塔樓和鎮中心的雙倍駐紮規模可以看出這一點。他們的城堡也是首屈一指的,因為他們的步兵可以很好地幫助弓箭手捍衛城堡,為此,帶有砲門垛口結構的城牆使步兵可以在城牆的安全範圍內發射箭,以加強城堡的攻擊力。為了支持城堡的持續作戰能力,他們推行了一種有效的耕作制度,因此他們的農場的建造成本較低。
作為多個十字軍軍團的核心,他們擁有自己的天主教派,而且是可以激發盟友的強烈忠誠的狂熱信仰捍衛者, 因此,他們更難被轉化。德國僧侶們也非常刻苦努力,可以在遠離戰場的地方治癒自己的盟友。日耳曼攻城武器的設計還可以承受敵軍側翼包抄時的威脅,遊戲裡以+4裝甲作為映射。
條頓武士(Teutonic Knight)
條頓騎士團是在十字軍東徵行動高峰時出現的產物,他們來自於日耳曼地區的戰士教團。於12世紀末廣泛地獲得了封地,得到發展的機會。而西元1199年,條頓騎士團正式獲得教廷承認,和醫院騎士團並列。並以白底黑十字為徽章。這個徽章後來也成為德意志帝國的黑十字。
隨著十字軍活動的受挫,他們將重點轉向經略東歐以及波羅地海等地,並在普魯士境內落地生根。並於13世紀開始進軍諾夫哥羅德。不過後來條頓騎士團先後於楚德湖、希臘遭到數次重大軍事挫敗。教團走向衰弱,以前強大的軍事教團不復存在。
條頓騎士團現今仍存,不過已經走向純公益性質。
為攻城武器 +4 點近戰護甲。
在中世紀時,對於金屬的鍛造功夫早已爐火純青。除了戰士們的甲冑,良好的裝甲防護也被應用在攻城武器上。歷史上並未特別強調條頓人在這方面的成就,但因為遊戲平衡的關係成為條頓人專屬的特殊科技。
然而,在近代時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研究出來的坦克、軍艦和飛機擁有著更加堅固的護甲了。
城堡 +3 攻擊距離,駐紮步兵也可以增加城堡傷害。
條頓人的對外佔領作戰讓他們在城堡的興建上有獨到的成就。他們擅長用城堡控制特定範圍內的區域。遊戲中為了反映這個特質,遂將此科技用於強化條頓人的城堡性能。 "Crenellations"字面上的含意就是城牆上鋸齒狀的射孔,雖然歷史上這並非條頓人的專利。
瑪利亞拉赫修道院 (Maria Laach Abbey)
位於現今德國普法爾茨,是本篤會的修道院。建造於1093。本篤會強調清修,以隱修清貧的方式鑽研聖經道理,所以在中世紀時許多山區都出現類似的大型修道院。名稱是直到19世紀才明訂為「瑪利亞拉赫修道院」。
遊戲中的條頓人說中古高地德語,這是現代標準德語(普通德語)和幾種德語方言(如德國巴伐利亞州和奧地利常用的巴伐利亞方言)的祖先。 它們在德國大約在700到1350之間被使用,與遊戲中描述的時間段非常吻合。哥特人在遊戲中說的是相同的語言,但實際上,哥特人有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最早可追溯到4世紀,並在8世紀或9世紀逐漸消失。
遊戲中的條頓人說中古高地德語,這是現代標準德語和幾種德語方言的祖先。 它們在德國大約在700到1350之間被使用,與遊戲中描述的時間段非常吻合。哥特人在遊戲中說的也是相同的語言,但實際上,哥特人有自己的語言,這種語言最早可追溯到4世紀,並在8世紀或9世紀逐漸消失
村民:
軍事單位:
僧侶:
國王:
德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 800 年,查理曼被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在他死後,其帝國先分裂為三個部份,然後逐漸合併為二︰西邊的法蘭克王國成為法國,東邊的王國成為德國。查理曼死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頭銜,一直到第十世紀時仍然掛在查理曼的家族身上。在 919 年,撒克遜公爵亨利在眾多候選的公爵當中,被推舉為日耳曼國王,其子奧託在 962 年時成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的範圍,在奧託一世的控制下,從日耳曼平原北至波羅的海,東達今天的波蘭部份,並南抵今天的瑞士,奧地利和義大利的北部。打從一開始,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即面臨一個相同的難題,也就是如何保持對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不同地區的控制,因為兩地中間隔著阿爾卑斯山脈,統合上並不容易
神聖羅馬帝國的成功,基本上是受惠於日耳曼和義大利這兩個主要成員。日耳曼人並沒有消除多少野蠻的特性。他們很早就被查理曼征服。帝國也從義大利的文化,科技和貿易等方面獲利良多。義大利人欣然接受由帝國確保的和平與穩定,因為他們曾在五百年前受到入侵。由帝國所提供的保護防衛了羅馬教廷,並且讓義大利的城邦國家得以開始發展。
帝國的軍隊由教會土地的佃戶所擔任,他們有義務為皇帝服軍役。第二種重要的部隊是由農奴組成的兵團,雖然他們會在接受最好的訓練與裝備後成為騎士,卻不是自由人。這些軍隊會被用來鎮壓由地方貴族和農民所參與的暴動或干政,也必須抵擋來自北方的維京人和東方的馬扎爾人所發動的入侵。
由於日耳曼仍然留下大量獨立的公國互相競爭,日耳曼的戰士因此個個歷練十足。他們受僱為傭兵,並派遣大批部隊參與十字軍。最為聞名的日耳曼戰士是條頓武士,乃受十字軍所感召具宗教使命感的戰士。條頓武士通過徵戰將基督教傳播到波羅的海地區,但最後被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凍結的佩普西湖上一場戰鬥受到遏止。
皇帝之間的對抗以及教會擁有主教授予權等因素,削弱了皇帝們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統治權。當皇帝被暫時逐出教會並且投注於對抗羅馬的戰爭時,帝國的政權就已失去效力。在未受到皇帝的幹預或幫助之下,地方上的日耳曼親王團結自己的力量並與維京人作戰。在義大利,興起中的城邦國家聯合起來組成倫巴第聯盟,並拒絕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地位。
在日耳曼和義大利的政權,自此從皇帝身上轉移到地方上的親王和城市。皇帝的軍隊叛亂,佔領由他們駐守的城市和城堡,並宣佈這些地方被解放。而當時的皇帝為重新奪回義大利,對日耳曼地方上的親王作了很多的讓步。到了十三世紀中期,神聖羅馬帝國便已名存實亡,皇位更虛置達二十年。日耳曼的親王只關心自己所保有的東西。義大利的城邦國家並不接受日耳曼的統治者,而且他們也強大得足以防衛自己。
中世紀的皇帝是由日耳曼的親王推選出來的,但僅徒具空名,對地方的控制力遠遠不及他們對自己家族莊園的掌握。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只能算是歐洲的一股小勢力。
因為條頓是日耳曼蠻族中最大宗,而現今意義的德國 (German) 就是自認是日耳曼人的後裔。條頓人,就是生活在今天德國和奧地利境內的日耳曼民族。
查理曼於西元800年接受教皇加冕,成為羅馬人的皇帝。但在查理曼這樣的雄主去世後。他的帝國很快就分裂成三塊,由三位繼承人分別繼承。西法蘭克王國就是今天的法國、東法蘭克王國則是今天的德國。中法蘭克就是夾在東西兩國中間,還佔據一些些北義大利領土。後來輾轉被瓜分。
9世紀到10世紀間,東法蘭克王國逐漸地日耳曼化。後來由撒克遜公爵奧圖一世被選為東法蘭克國王,他領有今天的荷蘭、瑞士、德國與奧地利。為現今德國疆域奠定了基礎。
奧圖一世在掌權之後野心不小,並深深地嚮往著過去查理曼的功績。所以他要求教皇比照查裡曼為他加冕。他的王國也被稱為「神聖羅馬帝國」。奧圖一世的行為,為日後日耳曼地區埋下了衝突的種子。此後神聖羅馬帝國君主便和教皇陷入一種權力的糾葛之中。
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最大的困難之一就是王權低落。皇帝往往要親自在各封國間東奔西跑,影響力始終有限。這點在撒克遜王朝的繼任者薩利安王朝時更明顯,諸侯不服從皇帝的情況甚至已經到了明目張膽的地步。甚至諸侯還和教皇聯手徹底擊倒了皇權。而神聖羅馬帝國從此就陷入鬆散。
1138年,各公國們偏好的強勢家族霍亨斯陶芬的康拉德III出任皇帝。這對叔姪重整了鬆散的帝國。他的姪子,就是鼎鼎大名的「紅鬍子腓特烈」。這位紅鬍子腓特烈是位鐵血君王,對內他削弱各大公國的實力,轉而將土地封給家臣。此後這些領有封地的騎士們便成為其忠實的擁護者;對外他積極的介入義大利事務,跟教皇鬥爭。甚至還發起第三次十字軍東徵,表明其對於教廷的影響力。
腓特烈在東徵時溺斃,他也因為對外擴張的成就成為後世日耳曼掌權者的一個情感上的投射對象。
霍亨斯陶芬王朝是神聖羅馬帝國的巔峰,除了帝國疆域向東、西同時擴張之外,也完成了基督教化,他們承認了條頓騎士團在境內行使的眾多權利,而這個騎士團也在日後的東徵行動中扮演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亨利二世主政期間,神聖羅馬帝國對於。義大利的野心更是積極,吞併了西西里島,而且持續的與教廷鬥爭,比之過去紅鬍子在位期間還更難纏。整個帝國將重心全放在義大利事務上
帝國專注於義大利事務,這就意味著神聖羅馬帝國在日耳曼的極盛轉衰。中央集權由於天高皇帝遠所以整個崩潰瓦解。再次淪為鬆散的公國集合體。
霍亨斯陶芬王朝最後沒有繼承人,在經歷一段空位時期後由哈布斯堡家族的魯道夫出任帝國皇帝,他收服了奧地利,讓奧地利從此成為哈布斯堡家族的根據地。而當時帝國中最大的政治勢力就是波希米亞,繼承於之前霍亨斯陶芬王朝給予的權利,他們是唯一能夠「稱王」的王國。從此,帝國權位就在這兩大勢力中被輪流壟斷。皇權集中化的國家理想始終遙遙無期。
不過哈布斯堡王朝的強勢很快就遭到封建貴族的反感和抵制。馬克西米利安一世執政時期企圖將帝國政治改革成貴族聯合治理的中央政府,但這樣的中央政府影響力依然很薄弱。
由於和教皇關係不佳,13世紀的神聖羅馬皇帝少了宗教上的承認,他們是沒有實權的。由於皇權疲軟,皇帝之位大多數是靠著聯姻與政治結盟取得。連對於各公國進行稅收的權力都幾乎沒有。隨著中世紀來到尾聲,宗教改革、土地從貴族轉到資產階級如市民商人或手工業者中。再次的衝擊了帝國的統治結構。
其在外國的影響力也逐漸衰退,北義大利的諸邦逐漸強盛,佛羅倫斯、米蘭、威尼斯等富有的邦國紛紛脫離了帝國的統治。政治上的帝國更是雪上加霜,由於一直沒有適當的帝位繼承規則。每一次皇帝駕崩便會導致各公國的選帝侯相互衝突。
這樣鬆散的政治體在經歷17、18世紀後的亂局變得越來越零碎。直到近代被拿破崙所終結為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