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基本資料 | |
萌屬性名稱 | 槍鬥術(Gun Fu,ガンカタ) |
---|---|
萌屬性別稱 | 槍械形;gunkata;enwp:Gun_fu |
![]() |
槍鬥術是一種虛構的使用槍械作為近戰武器的虛構戰鬥技術,在各種文藝作品中均有出場。使用該技術也是ACG次文化的萌屬性。
槍鬥術作為一種影視技巧最早可追溯至香港導演吳宇森1986年執導的電影《英雄本色》,後續拍攝的英雄系列槍戰電影(多由周潤發主演)基本上也都能找到槍鬥術的元素,英語圈中將該種結合格鬥與槍械的戰鬥風格稱之為Gun Fu,即Gun + Kong Fu。
日語ガンカタ一詞則出自2002年的美國電影《撕裂的末日》(Equilibrium),日語字幕翻譯為「銃の形」。
漢語「槍鬥術」最早出處則不詳。
※出自《撕裂的末日》電影對白:
「透過分析上千起槍戰事件,其中對手的幾何分配,在任何槍戰中皆可預測,槍鬥術將槍視為完全武器,身體每個部位都代表最大殺傷區,給最大數量的敵人最大傷害,同時保護我方人員,免受傳統彈道武器反擊,只要熟記此術,攻擊效率將提升至120%(1.2倍),63%(1.63倍)的致命效率差別,就能讓精通槍鬥術者,成為舉足輕重的高手。」
以槍械作為主要攻擊手段,融合近身搏擊技巧,可以以多種匪夷所思的攻擊角度與攻擊距離對敵人進行殺傷的戰鬥技巧,統稱為槍鬥術。通常由於槍鬥術的技能華麗,畫面感十足,槍鬥術的修習者都會給人一種高手的感覺。 然而現實中槍鬥術較難修習,而且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當中槍鬥術的實用性有待商榷,所以目前槍鬥術只是一個存在於熒幕裡的幻之戰技。
網傳的槍鬥術流派分類多種多樣,有多種說法,但是從來未得到統一。但總的來說可以具體分為單槍槍鬥術,雙槍槍鬥術以及長槍槍鬥術三種。
單槍槍鬥術就是指使用單把手槍的槍鬥術,主要戰鬥方式一般是通過快速的拔槍以及瞬間瞄準能力來射擊敵人,作戰距離較近而且火力貧弱,通常情況下單槍槍鬥術都會陷入近身距離肉搏的境地,對於修煉者的動態視力、反應能力、射擊技巧以及搏擊技巧都有著極高的要求,但是精準度、致死性與靈活性勝於雙槍槍鬥術。由於作戰距離的原因,修習單槍槍鬥術的人通常在副手位置都會隨手攜帶一把近戰武器(如匕首,短刀等)以作為近戰攻擊方式的擴充以及防身用。同時,由於只使用一把手槍,所以能在各種刁鑽的角度對敵人進行射擊,並且在通過練習後,可以大幅提高換彈速度以彌補持續火力貧弱的缺點。同時單槍槍鬥術也是目前來看最具現實基礎的槍鬥術。
典型的類型有莫三比克射擊法(Mozambique Drill,快速胸口
一般狹義的槍鬥術大多都是指雙槍槍鬥術,通過攜帶兩把槍械以達到火力壓制的目的,戰鬥方式一般為在中遠距離進行射擊戰。除非特殊情況,否則雙槍槍鬥術基本不會選擇近身作戰而是會選擇儘量拉開距離使用彈幕壓制。由於雙持槍械,幾乎不可能空出雙手進行近戰搏擊,因此雙槍槍鬥術的修煉者一般都會同時修煉踢技以及能夠利用手槍底把進行格擋以在必要的時候應對近距離格鬥戰。雖然火力強大,但是精準度欠奉以及由於雙持槍械所帶來的換彈速度緩慢是其致命缺點,同時需要大量的彈藥支持火力續航。不過以其火力強大的特點,在彈匣容量允許或者擁有輔助工具可以快速換彈《撕裂的末日》裡面的袖劍式換彈裝置的情況下可以在中遠距離釋放彈幕傾瀉火力,也可以突入人群從中進行全方位的亂射,畫面感十足。
現實中各國的部分特種部隊會有專門的雙持射擊訓練,但是並不會出現諸如亂射或者交叉射擊等花裡胡哨的槍鬥術技巧。
長槍槍鬥術可謂槍鬥術中的異類,因為主要武器並不是手槍,而是選擇使用霰彈槍、突擊步槍以及狙擊槍等長槍類武器作為主戰武器,手槍只是作為防身用。長槍槍鬥術並不注重於射擊的技巧,更多的著眼於射擊的精準度、槍彈的類型威力、環境的變量以及快速的機動部署能力,通過精準的計算環境因素、彈藥射程、彈道軌跡以及目標行動軌跡來達到在遠距離外一擊必殺的效果。並且修習長槍槍鬥術的人基本都精通於陷阱設計以及各種爆炸物的使用技巧以彌補近戰能力的貧弱。但是由於缺乏近距離防身手段,除了專門用於近距離作戰的霰彈槍之外,長槍槍鬥術在近身纏鬥時會較為不利,但是老練的修煉者也永遠不會讓敵人有接近自己的機會。
當然,裝備有刺刀的自動步槍就是一個例外了。
典型的類型有馬蓋普握法(Thumb over Barrel或Thumb over Bore,簡稱T.O.B,也稱為C-Clamp握法),而百發百中的狙擊也是長槍槍鬥術的一種類型。
以上三種槍鬥術可以用以下數值來比較:
儘管畫面感十足,但槍鬥術的實戰意義從未得到驗證,至少在雙方都是人類的前提下,使用槍械作為近戰武器並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遠比不上一把軍用匕首甚至是赤手空拳。
槍械作為遠程武器,威力最小的手槍有效射程一般也有50米左右,作為進攻方在持槍情況下主動接近敵方相當於自行放棄戰術優勢,而作為防守方哪怕後撤拉開一小段距離開槍也比零距離強行開槍來得實際。
即使是訓練有素的槍手,以不自然的姿勢開槍時(尤其是手腕與前臂不成一直線)手腕也需承受相當大的反作用力導致槍械脫手甚至脫臼,反之如果腕力足以承受刁鑽角度的後坐力,那麼在接近戰中直接用手去擒拿對方似乎是更好的選擇。
總的來說就是,如果你沒技術,沒氣力,而且又不是槍械強迫症患者的話還是洗洗睡吧。
其實一般意義上手槍依然是白刃戰的剋星。
雖然廿一英尺法則表明手槍應對持刀械襲擊的安全距離需要廿一英尺。但這是以持槍者無傷擊殺持刀者為前提的安全距離。
而在廿一英尺內的話,持槍者死不死不知道,但持刀的一定死定。
七步之外槍快,七步之內槍又準又快。
而刀具對抗手槍的前提是,持刀者擁有專業等級的用刀戰鬥能力。
而且現時亦有為CQB,也就是近距離戰鬥而設計的手槍技術:C.A.R.(Center Axis Relock)系統。要說的話,這就是現實中的槍鬥術了。
最後,還有一種辦法可以把槍鬥術帶進現實:給射手安裝火控系統——當然,這種科技與狠活對於輕步兵而言未免過於奢侈了。
總的來說就是,如果你沒技術,沒氣力的話,無論刀還是槍都別想了。洗洗睡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