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五行 |
---|---|
用語出處 |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古典哲學 |
相關條目 | 屬性學、八卦 |
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概念。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尚書·洪範》
傳統上認為,五行是中國古典哲學思想中,基於對世間萬物抽象類比以及內在的聯繫、轉化、演化的一種認知觀而形成的一整套理論模型,將萬物簡單地抽象概括為金、木、水、火、土這五行。
五行之間存在「相生相剋(相生相勝)」的關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最早與五行對應的概念可能是五方——木在東方,火在南方,土居中央,金在西方,水在北方;通過五方概念,五行進而與天干、地支、四季等本與方位相關的概念進一步產生關係。
方位 | 東 | 南 | 中 | 西 | 北 | |||||||||||||||
---|---|---|---|---|---|---|---|---|---|---|---|---|---|---|---|---|---|---|---|---|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天干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 壬 | 癸 | ||||||||||
地支(說法之一)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 | 申 | 酉 | 戌 | 亥 | 子 | 醜 | |||||||
地支(說法之二) | 寅 | 卯 | 巳 | 午 | (辰戌醜未) | 申 | 酉 | 亥 | 子 | |||||||||||
四季 | 春 | 夏 | 長夏/土用[1] | 秋 | 冬 | |||||||||||||||
從戰國時期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之後,五行概念與來自《周易》的陰陽、八卦概念融合配搭,導致「陰陽五行八卦」經常並舉。五行、五方與八卦之間的對應即為後天八卦排列:正東為震,東南為巽,並屬木;正南為離,屬火;西南為坤,屬土;正西為兌,西北為乾,並屬金;正北為坎,屬水;東北為艮,屬土。
五行也被聯繫到其他很多具備「五」數的概念集合上:
五行 | 木 | 火 | 土 | 金 | 水 |
---|---|---|---|---|---|
五色 | 青[2] | 赤 | 黃 | 白 | 黑 |
五聲 | 角 | 徵 | 宮 | 商 | 羽 |
五 |
羶 | 焦 | 香 | 腥 | 朽 |
五味 | 酸 | 苦 | 甘 | 辛 | 鹹 |
五官 | 目 | 舌 | 口 | 鼻 | 耳 |
五臟 | 肝 | 心 | 脾 | 肺 | 腎 |
六腑(除去三焦) | 膽 | 小腸 | 胃 | 大腸 | 膀胱 |
五蟲[3] | 鱗 | 羽 | 蠃(裸) | 毛 | 昆(介) |
五常 | 仁 | 禮 | 信 | 義 | 智 |
六經(除去春秋) | 樂 | 禮 | 詩 | 書 | 易 |
五星(五曜)[4] | 歲星 | 熒惑 | 鎮星 | 太白 | 辰星 |
五神(含中央) | 青龍 | 朱雀 | 黃龍或麒麟 | 白虎 | 玄武 |
不同規則下五行的順序也不一樣:
部分作品的設定將風歸為木屬性、雷歸為金屬性;前者與八卦中巽屬木相配,後者則與八卦中震屬木相違。也有的作品將冰歸為水屬性。
五色與五行的對應也經常被打破:部分作品將木與水屬性的代表顏色替換為更接近「印象色」的綠色與藍色,即白金、綠木、藍水、紅火、黃土;也有部分作品(如《東方地靈殿》)直接完全採用五行的「印象色」而使用黃金、綠木、藍水、紅火、褐土。
相生相剋是五行最突出的特點,因此包含相生相剋這一特點的元素組合廣義上也叫五行。萬一比五個還多呢?。在ACG作品中,因為金屬性、木屬性難以表現攻擊力的特點,常常被風屬性、雷屬性代替。也有的作品完全以其他屬性代替傳統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剋制在ACG中還存在一種特殊的表現,即其中三屬性互相剋制,而剩下兩個屬性兩兩剋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