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環畫是用多幅畫面敘述一個故事並常伴有文字描述的繪畫形式,是漫畫的一種,在中國大陸最為多見。
從藝術表現形式上將連環畫分為五類:
中國連環畫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顧愷之的《洛神賦圖》與《女史箴圖》上就出現了連環畫的一些特徵。而隨著印刷術的發展,在宋代帶有插圖的書本大量出現,其中宋嘉祐八年刊刻的《列女傳》已經與現代的連環畫極為相似——上方為插圖,下方為文字,通過連續的插圖來描述內容。而進入明清兩朝,章回體小說的發展使得這種以插圖敘述故事的情況越發多見。
隨著石印技術的不斷發展,1882年,上海《申報》出版了《點石齋畫報》增刊,與1907年在天津出版的《醒俗畫報》南北遙相呼應,通過畫報來講述當時的新聞事件,開啟了中國近代連環畫發展的序幕。而1899年由上海文藝書局出版的《<三國志演義>全圖》則成為了中國第一部用連環畫形式描寫文學作品的連環畫作品。在民國時期連環畫快速發展,但尚未有統一的名稱,「小人書」「菩薩書」等諢名成為了主要的稱呼形式,直到1925~1929年上海世界書局出版的一系列以《連環圖畫》為名的連環畫書籍,這才確定了它的名字。之後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展開和敵後地區文藝活動的開展,在「開展『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的文藝」的號召下[1],貼近人民群眾日常生活的連環畫作品增多了起來。這不僅確立了日後連環畫的發展趨勢,也奠定了連環畫在文藝作品中的重要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大眾圖畫出版社和之後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誕生,各地政府都開始組織文藝作品的集中刊行,而連環畫以其成本低、產量高等特點在一眾文藝作品中脫穎而出[2],成為主要推行的作品,在「百花齊放」的號召下愈發成熟。這一時間段被稱為連環畫的第一繁榮期。這一時間段的連環畫呈現出題材內容多樣化、形象塑造個性化、構圖多樣化的特點,在作品藝術特點愈發鮮明的同時還培養了一批有極高創作熱情的作者,為之後的第二次繁榮埋下了伏筆。這一時間段的《白毛女》(華三川)、《山鄉巨變》(賀友直)等都是具有極高美學價值的連環畫。
自改革開放開始後,文化產業的寬鬆讓連環畫產業重新發展了起來。這一時間段的連環畫出現了新的特點:題材開始轉向現實主義,同時題材逐漸完善為現存的五種分類。在這一時間段連環畫印量大的特點被充分地發揮出來,老中青三代積極參與連環畫創作,第二次連環畫繁榮誕生了[3]。但這一繁榮美好而短暫,很快連環畫便被快速引入的外國漫畫所淹沒,開始轉入回憶與收藏的時代。
如今,連環畫與其說是一種娛樂方式,不如說變成了一種保值的收藏品。在一份連環畫拍賣出萬元天價時[4],它本身的娛樂價值正在逐漸消退。即便如此,作為兩代中國人的童年記憶,連環畫仍舊是不可泯滅的時代文藝作品。
連環畫的主要特點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小」、「俗」、「雅」、「獨」[5]。
在這些特點之外,連環畫的另一個特點是非線性敘事。非線性敘事可以讓連環畫在有限的篇幅內傳達出更加寬廣的內容,這一敘事方法自元曲開始發揚,而在連環畫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