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的特攝拍攝製作公司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特攝劇 |
---|---|
其他表述 | 特攝片、特撮(Tokusatsu) |
用語出處 | 日本 |
相關條目 | 特效、電影、電視劇、真人-動畫 |
特攝劇/特攝片是一種ACG泛文化作品類型。
「特攝」(日文:特撮,Tokusatsu)是一個和製漢語,即「特殊技術攝影」,是一個源自日本的名詞。原義泛指為各種電影拍攝的特殊技術,是一門與電腦特效和西方的SFX相區別的日本傳統影視劇劇種和拍攝技術。特攝的目的就是把現實中不存在或難以實現的畫面用鏡頭記錄下來,稱為「特殊影像」。特攝片通過把不存在的東西拍攝下來,讓觀眾看到了真真正正的實物,更加具有震撼力。
特攝在日本,特指為使用等比例模型加光學攝影以及現場爆破等現場特殊攝影拍攝而成或者很多類型片裡使用道具服和操演用大型模型來展現需要電腦特效或定格拍攝來展現的事物的影視劇。例如日本特攝對海嘯、地震、地陷、火山噴發、巖漿外流、隕石墜落等各類災難場景的還原都是用現場素材真實運用拍攝而成的。現在的特攝片則是特指由日本拍攝的以《哥斯拉》系列、《奧特曼》系列、《假面騎士》系列、《超級戰隊》系列等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
另外,如今的特攝通常泛指拍攝時穿著特殊服裝(俗稱皮套)進行的帶特效的特技表演的影視作品。按照這個定義,中國90年代拍攝的一些真人童話劇甚至是西遊記電視劇,都可以稱之為特攝劇;隨著特效的發展,更多的特攝公司選擇利用CG來補足特攝皮套或者場景的不足。
特攝是特攝片的簡稱,最初是指運用了特殊技術而拍成的電影,後來從單純的電影之中細分出來,自成一派。 而現在的特攝片多指使用傳統特殊技術(爆炸、模型、合成技術 等)的影視劇。但在日本,無論是傳統特殊技術還是現代影視特效,只要有使用,皆可稱為特攝。
特攝片通常能衍生出很多產業,比如真人玩具、玩偶等等,比如奧特曼節英雄秀上的「真實」奧特曼,可以握手可以抱抱,非常實在,與在電視上看到的沒有多少區別。如果以CG呈現,或許就沒有這樣的效果,真正拍攝下來的東西都是在可行的範圍,這樣孩子們看完電視就可以馬上模仿動作或者拿著軟膠手辦去玩,同時促進了玩具的銷量。所以請不要因為特攝賣玩具,而將其與幼稚掛鉤,這是一個特攝的無可奈何的生存之道。
現在不僅是日本,還有許多國家也都拍攝了屬於自己的特攝片。特攝片和動畫片的界限也在模糊化(比如《火力少年王》系列就是一部特攝一部純動畫這樣進行著),現在很多人都認同特攝片也屬於ACGN文化的組成部分。
1921年,由《兒雷也豪傑談》改編而成的電影《豪傑兒雷也》問世,成為日本歷史上的第一部特攝片。
之後,特攝時代劇電影(1937年)、特攝怪獸電影(1954年)相繼誕生。
《月光假面》
1960年代日本國有鐵路(國鐵)提出的無煙化政策(動力現代化計畫),使得日本全國的蒸汽火車都須廢棄。不止鐵路愛好者,連普通人也對消失的蒸汽火車感到可惜。人話:影響怪獸造型和取景。
經過《哥斯拉》(1954年)預熱,以及TV特攝《奧特Q》的開播,引發的第一次怪獸熱潮
《巨人之星》、《柔道一直線》
1971年1月2日,被稱為復燃開端的P Production製作的《電子分光人》,以時隔3年再次出現的TV巨大英雄特攝的形式再次重現。同年4月,曾引發第一次怪獸熱潮的圓谷製片廠所製作的《歸來的奧特曼》正式開始放送
引爆點《假面騎士》第二季13集後,在1972年達到最高潮,但其中因模仿《假面騎士》節目中的動作而受傷的孩子們引發了社會問題。2月份還發生了兒童死亡事故。 與此相同,在昭和30年代的「忍者熱潮」時,也有孩子因「忍者遊戲」而受傷的先例。作為放送局的每日放送表達了高度關注,最後以使本鄉猛(《假面騎士》中的男主角)在劇中明確表態關於模仿動作戲碼的危險性而結束。續作《假面騎士V3》也得以成功進行。
《第三類接觸》、《星球大戰》與動畫電影《宇宙戰艦大和號》在日公開,掀起的科幻熱潮
1980年後期到1990年初,由電視深夜節目所形成的熱潮。演藝熱潮被稱作「第一代搞笑藝人」,漫才(相當於中國的相聲)熱潮被稱作「第二代搞笑藝人」與「第三代搞笑藝人」。
在中國,「特攝」被非正式稱呼為真人動畫,歸類於動畫區。[2]。
東映的《從宇宙來的訊息》,得到了土星獎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