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條目介紹的是一種漫畫形式。關於網絡漫畫平台「Webtoon」,請見「Naver Webtoon」。 |
---|
![]() 條漫截圖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條漫 |
---|---|
其他表述 | 條狀漫畫、Webtoon、Smartoon、縦スクロール漫畫 |
用語出處 | 韓國90年代末期網際網路 |
相關條目 | 網絡漫畫 |
條漫是一種因行動裝置閱讀形式而出現的漫畫格式,漫畫內容以縱向排列。在日本,這類漫畫稱為縦スクロール漫畫或者smartoon,韓國稱呼這類漫畫為Webtoon,即網絡漫畫。這種漫畫形式在2000年初起流行於韓國,並且在國際上webtoon已近乎於韓國漫畫的代名詞。
條漫相較於過去頁漫,在創作上更為簡單,平鋪直敘的排版方式,免去了分鏡等步驟的處理,創作門坎大大降低。
在陳述模式上和過去四格漫畫的起承轉合大同小異,將四格漫畫的漫畫格改為縱向排列,就能轉為條漫的格式。而和四格漫畫不同的地方是,條漫的內容可以無限延伸,不侷限於四個畫面。
由於條漫創作的相較便利性,導致很多條目都是時事性和話題性創作(俗稱段子),這方面和傳統的諷刺漫畫的作用類同[1]。
條漫的格式適應碎片化閱讀,方便其在網絡社交平台上傳播和瀏覽[1]。
區別於傳統漫畫出版行業的營銷模式,條漫的創作者大部分都是在網絡社交平台,或者網絡漫畫平台免費發布作品,以廣告或者贊助盈利[2]。與此同時,條漫創作者相較傳統漫畫家更常和公眾接觸,能透過自己的作品直接建立讀者群,而不是依靠漫畫雜誌或者網絡漫畫平台,能相對自由地進行創作。
條目本身排版的方式,也導致其出版單行本時,需要重新排版,大幅度改畫、加筆。同樣因為條漫的表現形式單一,不像分頁漫畫的多樣化,沒法對動畫化提供充足的風格索引[3]。
Webtoon(韓語:웹툰)是一種由韓國人發明的網絡漫畫形式,詞源來自於Web(World Wide Web)和Toon(Cartoon)。由於韓國網絡漫畫的活躍和其在全球範圍的普及,Webtoon有時也被認為是代指韓國漫畫。
Webtoon的前身是網絡漫畫,世界上第一部網絡漫畫是美國人Eric Millikin創作的《witches and stitches》[4],韓國的第一部網絡漫畫是由韓熙哲於1996年發表的《無人島》。由於當時韓國網際網路並不普及,沒有太大反響。1990年代末到2000年初期,出現了一些在個人網站上連載系列漫畫的作者,創作了諸如Snow Cat系列和Marine Blues系列。雖然當時已有Webtoon這一名詞,但定義尚不明確,部分flash動畫也會被歸類為Webtoon。
此後,Daum、Naver、Yahoo韓國等門戶網站上陸續增加漫畫專欄。隨著熱度下降部分網站放棄了漫畫專欄,Naver、Daum等則單獨建立了漫畫平台,越來越多的網絡漫畫創作者開始上傳自己繪製的漫畫到這些網站上。期間,更符合瀏覽器閱讀習慣的縱向滾動模式也逐漸確立,以及受flash動畫等影響的全綵上色風格也成為流行趨勢。姜草、姜道河、梁英淳等為Webtoon美學奠定做出一定貢獻,趙石在Naver Webtoon連載的《心靈的聲音》使Webtoon真正成為了一種流行,也為Naver Webtoon成為韓國第一大網絡漫畫平台打下基礎。
2006年,《多細胞少女》成為韓國第一部改編為電影的網絡漫畫;2010年,《瑪麗外宿中》成為韓國第一部改編為電視劇的網絡漫畫。與日本漫畫相比,韓國網漫更多會改編成電影或真人劇,而少有改編動畫。動畫也有部分交由日本公司製作,如《血型君》《神之塔》《高校之神》《大貴族》。
近幾年,網絡漫畫已逐漸成為韓國重要的流行文化經濟產業之一,和過去相比網漫作者的收入也在逐步改善。截止2020年末,30.6%的韓國漫畫作者年收入超29.73萬元,網漫平台裡獨家簽約作者數量有1692位。[5]
(僅列舉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