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已經足夠了,赫露迦。 不用那麼努力地……去回應大家的期待也沒關係。 會睡過頭,會說很天然的話,喜歡喝酥油茶……那樣的赫露迦才是最好的! |
” |
“ |
但是……已經沒關係了,因為赫露迦就在這裡。 |
” |
卓瑪是動畫《魔法少女小圓》系列所屬外傳手遊《魔法紀錄 魔法少女小圓外傳》中的登場角色。
簡介
生活在西藏尼姑庵的少女僧。家鄉被蒙古軍隊付之一炬後,她和青梅竹馬赫露迦一起到尼姑庵避難。她並不認同赫露迦想要拯救大家的行為,對她來說,保護好赫露迦才是最重要的。
經歷
以下內容含有劇透成分,可能影響觀賞作品興趣,請酌情閱讀
|
蒙古大肆侵略吐蕃,為了和蒙古作戰,吐蕃的許多尼姑庵讓少女僧不斷修行,與闍陀伽大人()簽訂契約成為羅剎女()並與蒙古軍隊作戰。但是「羅剎女」們敵不過數量眾多的蒙古軍隊,除了卓瑪所在的尼姑庵之外,其他尼姑庵全部都被毀滅了。
因此,曾經是尼姑庵裡中心人物的拉瑪十分害怕,他停止創造「羅剎女」,並準備逃跑。
得知此事的卓瑪聯合了被蒙古人毀滅故鄉的孩子們,流放了包括拉瑪在內尼姑庵的所有大人。
故事開始時,尼姑庵裡,赫露迦正在回憶過去,身為庵主的卓瑪則在給眾人加油打氣。
前往西藏回收概念的冰室拉比遭到朵羅阿歹帶領的蒙古騎兵的襲擊,與和莎夏和烏拉拉走散了,當拉比找到這座尼姑庵的時候,她被誤會成了蒙古人的奸細。雖然拉比給尼姑庵裡的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但是依舊覺得拉比可疑的卓瑪還是把她關進牢房。
另一邊,與拉比走散的莎夏和烏拉拉則被朵羅阿歹抓住了。
尼姑庵裡,拉比破壞了腐朽的木門準備逃跑,沒想到這卻是卓瑪的試探。卓瑪成功確認拉比也是「羅剎女」,兩人就此和解。接下來,在卓瑪帶拉比參觀的過程中,拉比發現了這裡和記錄中不符的部分,因此懷疑歷史已經發生了偏移。
在交談中,拉比得知尼姑庵的人大都是為了向蒙古復仇所以努力操練以成為「羅剎女」,因為卓瑪不想赫露迦成為「羅剎女」,所以她懇請拉比打敗蒙古軍從而保護赫露迦。但是考慮到阻止赫露迦成為「羅剎女」會改變歷史,拉比對接受卓瑪的要求顯得猶豫不決。
在另一邊,赫露迦偷聽到了拉比和卓瑪的對話。雖然她因為沒有保護好大家而十分自責,但無法認同卓瑪想要再次主動擔起危險職責的行為,所以她依舊堅定的想要成為「羅剎女」。
次日,堅定了自己想法的赫露迦邀請拉比去城裡轉轉,並且計畫提出在蒙古軍隊殺來時拜託拉比帶卓瑪逃走的請求。但是見到兩人準備外出的卓瑪硬要跟著去,拿她沒辦法的赫露迦只好暫停自己的計畫帶上卓瑪一起出發。三人在城裡喝酥油茶的時候,尼姑庵裡有人抓住了蒙古人的奸細。
得知此事的三人前去拷問奸細,卓瑪原本不想帶赫露迦來,但是因為赫露迦會一點蒙古語,所以還是由赫露迦拷問奸細。
在拷問過程中,蒙古奸細嘴很硬,最終在被赫露迦套出了包括莎夏和烏拉拉被抓在內的一些信息後咬舌自盡,在其死之前說出了一件與赫露迦等人認知以及拉比的記錄都不同的事情——似乎是吐蕃的「羅剎女」率先攻擊蒙古才導致蒙古侵略吐蕃的。
雖然很疑惑,赫露迦還是請求拉比不要把這件事告訴尼姑庵眾人,同時把自己的衣服借給拉比讓她去確認莎夏和烏拉拉目前的情況。
另一邊,由於多次失利,朵羅阿歹認為想要攻破尼姑庵只有藉助「羅剎女」的力量才能做到。於是他逼迫莎夏和烏拉拉兩人背叛同伴去攻打尼姑庵。在這空隙中,赫露迦和拉比也成功找到了她們兩人。
在交流過後,民俗眾人認為歷史已經發生了偏移,她們有必要進行干涉,幫助「羅剎女」結束戰爭。於是莎夏和烏拉拉選擇留下來探聽蒙古人的情報。
拉比和赫露迦則趁夜返回了尼姑庵,返回途中赫露迦請求拉比在蒙古軍隊殺來時帶卓瑪逃走。
但是這都是蒙古人的陷阱,蒙古人一邊派人尾隨拉比和赫露迦找到了尼姑庵的後門,一邊把錯誤的情報放給了莎夏和烏拉拉。
得知情報後,赫露迦主動出擊,帶敢死隊埋伏蒙古人,但是卻被蒙古人的詐敗戰術纏住。在成功纏住赫露迦帶領的敢死隊之後,朵羅阿歹帶領蒙古精銳從後門殺入城內,在城內大肆燒殺劫掠。
拉比主動殿後,讓赫露迦和卓瑪先返回城內。此時,象徵的魔女也趁此機會出現在城內,莎夏和烏拉拉幫忙攔住象徵的魔女,赫露迦和卓瑪則帶領城內百姓回尼姑庵避難。
尼姑庵內,恐懼的百姓撲到赫露迦身上哀求她保護自己,但赫露迦則陷入了自責,她認為自己什麼也做不到,除了卓瑪誰也沒有保護好。
見此情景,卓瑪以很憤怒的表情把赫露迦身上的人全部扯開了,她斥責眾人只想著自己,並且阻止赫露迦繼續保護眾人。
見到卓瑪如此表現,此時的赫露迦終於意識到自己在經歷過太多失敗之後開始恐懼失去卓瑪,而一昧地害怕是保護不好任何東西的。
於是,她命令百姓按住卓瑪,自己則去向丘比許願消除大家關於「羅剎女」的記憶。
於是,攻入城內的蒙古軍隊徹底忘記了自己為什麼會在這裡,還因為看見變身後的赫露迦而大量離隊,朵羅阿歹見此情形只得命令撤兵。
兩國之間迎來了短暫的和平,在尼姑庵的復原告一段落之後,卓瑪提出了要離開,並且準備加入白丘教團——一個在吐蕃有點名氣的教團。
在卓瑪離開後,赫露迦建立了赫露迦教,向還未撤離的蒙古人傳教,勸說他們放下武器。雖然已有成效,但是窩闊台次子西涼王闊端不甘心失敗,於是命令朵羅阿歹將屠殺一個信仰赫露迦教的村莊。
另一邊,加入白丘教團的卓瑪憑藉自己在赫露迦身邊學到的蒙古語,作為翻譯幫助白丘教團和蒙古之間進行議和,還讓白丘教團向尼姑庵提供金錢援助。
在教主的推動下,卓瑪成為了連接尼姑庵和白丘教團之間的橋梁。
在赫露迦願望的作用下,民俗眾人也遺忘了關於「羅剎女」的記憶,不過為了回收概念,她們決定從尼姑庵的典籍中查找關於「羅剎女」的情報。
正在這時,赫露迦帶來了蒙古人四處屠村的消息。就在她們前往村莊救人的時候,朵羅阿歹乘機進攻並且焚燒了尼姑庵。
甚至連卓瑪在返回尼姑庵的途中也遭到了蒙古人的追殺,在看到尼姑庵也被焚燒之後,卓瑪仍然試圖和蒙古人和平交流。
結果自然是失敗了,無奈之下她憤怒的迎戰這些破壞尼姑庵蒙古人,最終昏迷。
回到尼姑庵的赫露迦看到受傷的卓瑪,知道兩國之間已經再無和平可言,於是她讓卓瑪告訴白丘教團準備和蒙古決戰,但卻暗中準備犧牲自己來終結戰爭。
最終,在決戰會談上,赫露迦把自己偽裝成想要出賣吐蕃的邪教徒,讓吐蕃和蒙古一起憎恨自己。
此時,象徵的魔女也趁機出現,赫露迦施展能力讓吐蕃、蒙古以及民俗眾人全部睡著,唯一沒有睡著的拉比還被使魔拖住,赫露迦自己選擇獨自與象徵的魔女戰鬥。
但是,戰力差距太大,赫露迦一個人打不過象徵的魔女,不過民俗眾人及時趕到,在眾人合力之下,象徵的魔女被成功打敗。
之前睡著了的吐蕃和蒙古眾人也在這時醒來,憤怒的他們朝著魔法少女形態下的赫露迦丟石頭。
看不下去的卓瑪拉著赫露迦逃跑,但是已經精疲力盡的赫露迦還是跑不出多遠,最終被蒙古人抓住並殺死。
而卓瑪則是在自殺失敗的第三天得知了赫露迦的死訊。
後來,為了讓赫露迦不被汙名化,她四處立碑,記錄下正確的歷史
|
角色相關
- 和赫露迦同日出生。但不知道故事發生時她們的具體年齡。
- 在家鄉被蒙古軍隊付之一炬後,她對夜晚十分恐懼,而且一直在做噩夢。
- 在來到尼姑庵後,對於庵主拉瑪詢問自己是否憎恨蒙古,赫露迦的答案是「我不知道……」,而卓瑪的回答是「我恨蒙古帝國……!!」
- 在流放了包括拉瑪在內尼姑庵的所有大人之後,卓瑪繼任了庵主。
- 雖然在喝酥油茶時臉上寫滿了難喝,但為了遷就赫露迦而說自己喜歡喝酥油茶。
- 人物姓名卓瑪(སྒྲོལ་མ་,威利轉寫:Sgrol ma,THL轉寫:Drol-ma)在藏語意為「救渡」,即是度母。
- 多羅菩薩(梵語:तारा,羅馬化:Tārā;多羅,意為救渡者、保護者及救濟者。藏語:སྒྲོལ་མ།,威利轉寫:Sgrol ma,THL:Drol-ma;卓瑪,意為「救渡」),此名是由梵音漢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中,認為多羅菩薩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有一說觀世音菩薩的眼淚化成度母,右邊的眼淚化為代表智慧的綠度母,左邊的眼淚則是代表慈悲的白度母。
- 本條目人物卓瑪的名字THL轉寫採用的是英文Wiki中使用的「Dolma」,而不是正常的THL轉寫「Drol-ma」。
畫廊
|
---|
| | | ———————— Ⅰ 故事角色 Ⅰ ———————— |
---|
| | | |
| | ———————— Ⅱ 登場組織 Ⅱ ———————— |
---|
| |
| | ———————— Ⅲ 其他角色 Ⅲ ———————— |
---|
| 篇章角色 | Puella Historia | | | 魔法少女小圓 scene0 | |
| | 系列角色 | | | 聯動角色 | |
|
| | ———————— Ⅳ 魔女與謠 Ⅳ ———————— |
---|
| |
| | ———————— Ⅴ 作品相關 Ⅴ ———————— |
---|
| |
| | ✙ {{#vardefine:uc|M}}{{#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A}}{{#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G}}{{#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I}}{{#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A}}{{#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R}}{{#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E}}{{#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C}}{{#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O}}{{#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R}}{{#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vardefine:uc|D}}{{#vardefine:pr|Archaic}}{{#vardefine:size|13}} ✙ |
|
注釋與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