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寺之變
| |||
---|---|---|---|
遊戲《仁王2》中的本能寺之變
| |||
時間 | 1582年6月21日 | ||
地點 | 京都本能寺 | ||
結果 | 叛軍勝利,織田信長死亡 | ||
參戰方
| |||
織田軍 | 明智叛軍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織田信長† 織田信忠† |
明智光秀 明智秀滿 | ||
參戰兵力
| |||
約100人 | 約1萬人 | ||
傷亡與損失
| |||
不明 | 不明 |
“ | ” | |
——明智光秀 |
本能寺之變(日語:
本能寺在事變時發生火災,令信長葬身火海且屍骨難存。此時信長已經蕩平主要對手,即將統一日本,這次事變摧毀了信長為統一日本所做的努力。
天正十年(1582年),織田信長已掌控近畿並滅亡武田氏,主要對手僅剩毛利、北條、上杉三家,統一日本在望。
同年5月,明智光秀奉命接待德川家康時突遭解職,隨後被調往備戰。月底,光秀在丹波龜山城集結兵力,並在神社題寫含「拿下天下」雙關的和歌(「時は今、雨が下しる、五月哉」)。信長僅率百餘親衛進駐京都本能寺,其子織田信忠駐守妙覺寺。
6月1日,光秀以「接受檢閱」為名,率軍一萬三千向京都進發。6月2日凌晨,渡過桂川時,光秀高呼「敵は本能寺にあり!」(敵人就在本能寺!),發動叛亂。本能寺內的信長初聞騷動不以為意,後見敵軍水色桔梗旗幡,嘆「是非も無し」(事已至此),取槍迎戰。寡不敵眾,負傷的信長拒絕逃離,退回殿內自盡。本能寺大火,信長遺體無蹤。
信忠聞變後退守二條御所抵抗,最終與部分親族自刃身亡。
信長父子驟逝,織田家頓失核心,改革中斷。此時,正圍攻備中高松城、與毛利軍對峙的羽柴秀吉,因截獲光秀誤送的情報,於6月3日得知事變。秀吉火速與毛利議和(以城主清水宗治切腹為條件),隨即率軍日夜兼程東返(「中國大返還」)。12日抵攝津,會合部分織田舊部。13日,聯軍於山崎之戰大敗光秀。秀吉由此繼承信長基業,最終統一日本。
大多數與日本戰國時代或織田信長相關的作品都會出現本能寺之變這一事件。此外,許多非戰國時代背景的作品中也會提到本能寺之變,例如《笨蛋、測驗、召喚獸》中,眾多與本能寺之變相關的歷史題目。在《斬服少女》中,則借本能寺之變的諧音設定了「本能字(寺)學院」和「反制服(政府)組織」以及基本劇情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