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電姬
震電娘是二戰時期日本海軍震電式戰鬥機的擬人化萌娘。
簡介
二戰時期罕見的把螺旋槳裝在後面推進用的戰鬥姬。
裝備有4挺30mm機砲,對付B29姬綽綽有餘。
1942-43年間開始研製,由於美國孃的轟炸而使得進度一推再推最後首飛的時候距離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只有不到兩星期了……
參數
- 機長:9.76m
- 翼展:11.11m
- 機高:3.55m
- 翼面積:20.50平方米
- 空重:3525kg
- 正常重量:4950kg
- 最大重量:5272kg
- 起飛距離:560m
- 降落距離:580m
- 最大速度:750km/h(高度8700m)
- 巡航速度:425km/h
- 升限:12000m
- 航程:1000~2000km
- 發動機:一台三菱ハ43-41(MK9D)18缸星形風冷發動機(起飛出力2130hp)
- 螺旋槳:定速6葉
- 武裝:4門30mm航砲(每門備彈60發),2門7.9mm訓練槍,1門照相槍,4枚30~60kg炸彈
- 乘員數:1人
- 生產數量:2架
噴氣式化構想(來自維基娘)
震電的噴氣式化戰鬥機後來出現在了不少日本遊戲和空戰小說裡。不少人把這種改良機稱為了「震電改」(J7W2),但是實際上這種意圖從未被記錄過。
現在以存的震電噴氣式化構想只在當時九州飛行機設計部第一設計課副科長清原邦武在一份寄給航空雜誌(『航空情報』(1955年2月號))的稿子裡曾經寫到。當時負責震電動力班的主任西村三男也曾說到「沒有對其進行任何具體研究」。清原邦武所提到的石川島「Ne-130」(ネ-130)發動機在終戰來臨時也未成功進行任何全力測試。
就算在其前身的「Ne-20」(ネ-20)也未能解決引擎過熱使得渦輪膨脹的問題,使得大部分試作發動機只有四小時的壽命(大大低於了最初設計的十五個小時)。戰爭末期的日本缺少大部分稀有金屬(如鎳和鉻),這也是當時噴氣式戰鬥機開發(如同為海軍的「橘花」)的一大難以逾越的壁。
就算試作發動機能夠為震電提供動力,但是規模化的量產仍然是不太現實的構想。
其他ACGN作品中的現代化震電
遊戲《皇牌空戰》系列、以及官方小說《天空的伊卡洛斯》中出現了一款冠以「震電」之名的ASF-X「震電II」,該機體機由以超時空要塞系列而著名的河森正治擔當設計,再加上被設定為架空的日本國產五代戰鬥機,因此在宣傳中被製作組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甚至稱「我們在設計的時候融入了大量的現實考慮和想法,因此有足夠的信心這些細節足以將震電II變成真正存在的機體」。
但震電II的設計實際上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是進氣道及推進系統佈局設計的不合理。為了實現垂直起降,震電II採用了縱列雙發佈局,上方發動機通過機背進氣,但背部進氣道設計不甚合理,實際上的進氣效率成謎甚至可能根本無法有效工作,而且縱列雙發垂直起降設計也佔據了過多的機內空間。除此之外,為了在機內容納下同樣是日本國產的XASM-3反艦飛彈而設置的大型彈艙也進一步擠佔了機內空間,導致機身內部幾乎沒有油箱的容身之地,CCV系統所需要的摺疊翼尖則將機翼上可用於油箱的空間進一步縮減,結果是空重14噸的中型戰鬥機卻只有極為匪夷所思的兩噸不到內油(相當於F-16的一半),因此內油航程僅有不足1,000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