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條目之全部或部分原來自tvtropes的Masquerade,依 CC BY-NC-SA 3.0 授權引入;原貢獻者可以在這裡看到。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裡社會 |
---|---|
其他表述 | 隱世、裡世界、隱秘社會 |
相關條目 | 神隱、都市奇幻、低可探測度、異世界、黑社會、 |
“ | 不足為外人道也。 | ” |
————《桃花源記》 |
裡社會是一種ACGN中常見的設定。
裡社會(英語:secret society;日語:裡社會)最初作為社會學描述性短語,指代獨立於主流監管的隱蔽權力結構。在ACGN的二次創作場域中,該概念被廣泛重新解構與泛化,演變為一種標誌性的虛構性世界觀設定模式:指在現實基底世界觀下,與表社會(日常可見社會)平行共存的隱秘社會系統。
該體系的核心功能在於掩蓋超常現象或特殊群體的存在(通常是通過系統化、制度化的手段,如信息封鎖、認知幹預等),從而維持表裡兩個世界之間的認知隔離。
「裡社會」設定是都市奇幻、超級英雄、魔法少女及靈異等題材作品的常見基石。其敘事優勢在於通過保留大量現實世界元素顯著降低受眾的認知門檻;利用「認知隔離」機制維持特殊設定與現實邏輯的疏離感,規避根本性衝突;同時,得以藉助虛構元素作為隱喻或放大器,折射與探討現實世界中的矛盾。
裡社會題材的核心吸引力之一就在於「揭示秘密」。如果主角/觀眾永遠被擋在秘密之外,無法真正理解其規則、生態、衝突和真相,那麼「裡社會」本身就淪為模糊的背景板或純粹的驚嚇源,失去了其作為「平行社會」的複雜性和魅力。因此,即使背景中存在大量局外人,大部分讀者在現實中也不需要如故事中那樣嚴守極高等級的機密,敘事也通常引導觀眾代入知情者角色或採用上帝視角。
裡社會的故事世界被劃分為表裡兩層:
一般是與人類世界更相似的日常生活。有些裡社會題材作品中會出現一些特定的真實元素(例如現實中的具體地點和事件)營造「偽紀實感」。
與表層共享相同的地理空間但阻斷信息流通的隱秘空間。通常存在專門維持隱秘的機構。
爭議 |
---|
事實上要把這些手段精準無痕地實現面臨巨大的技術力挑戰,並且伴隨著深刻的倫理難題。 ACGN等流行作品的主要目的往往只是提供即時的娛樂、爽感、情感宣洩或逃避現實的舒適感。這導致很多作品只把隔離手段作為推動劇情的工具,卻迴避對「未經允許剝奪他人知情權是可以被合理化的嗎」等沉重問題的討論。 此外受制於各種因素,ACGN等流行作品的篇幅可長可短,較短篇幅的作品對此類隔離手段的描寫會因較為突兀而引發受眾的困惑。 |
裡社會的呈現在不同作品中有顯著的差異,具體分類如下:
裡社會的存在形式一般由故事的主舞台決定:
裡社會成員個體化滲透於普通社會,依賴個體偽裝(如變身/易容)和小範圍認知抑制手段維持隱蔽性。機制趨向碎片化、生活化,更接近「擁有秘密的小群體」。
構建半獨立飛地,依賴物理/認知雙重隔離與門戶控制。形成較為完整,組織架構清晰而隱蔽的次級社會系統。既需維持內部秩序、抵抗黑暗力量,更要嚴防秘密洩露對兩個世界造成衝擊,敘事張力明顯。
裡社會與表世界的隔絕很強力(可能通過天然/人造的地理/空間屏障實現),裡社會對外部現實世界缺乏認知或無需關心,幾乎沒有表裡互動。在這些作品中認知幹擾與信息封鎖手段的存在感可能會大幅降低,更聚焦內部生態循環、獨立規則與力量平衡。常被誤認為是單純的異世界或者穿越題材的作品。
作品的敘事基調也常被打造為各種差異化風格:
追求理想化共存的作品傾向於構建烏託邦化的隱秘庇護所,提供力量、歸屬感與崇高使命。內部規則嚴明但「公正」,資源豐富,存在引導者(如魔法生物、長老議會)。
探討文化差異與包容的作品(常見於日常系妖怪題材)中,裡社會成員往往主動選擇低調融入表社會,形成共生關係。掩蓋依賴於自律、小型互助組織及自然認知過濾。衝突多為局部誤會或文化摩擦。
批判極權主義、資本異化或技術霸權的作品傾向於構建反烏託邦式的高壓統治的隱秘社會,由強權組織(超級企業、政府、超能力軍閥)掌控。強調服從、監控與資源掠奪,底層成員生存艱難,掩蓋手段極端暴力(酷刑、處決叛逃者和誤入者)。
側重於展現人性原始慾望的作品中,裡社會往往被刻畫為無統一秩序的黑暗叢林。力量至上,弱肉強食,充斥地下黑市、傭兵組織與暴力團夥。
一些內容豐富的優秀作品將這些風格進行混合或漸進式轉變。
不同作品媒介利用其獨特優勢展現「裡社會」的隱蔽性:
動畫和漫畫利用視覺語言(如隱藏入口、結界扭曲空間等)突出物理空間的絕對隔離。
遊戲作為交互媒介可設計出玩家可感知、可操作的規則混融系統(如在遊戲界面/圖鑑中提示裡世界的規則、角色行為受雙重法則制約等)。
小說可利用深入心理層面的文字描寫甚至意識流等較為深奧神秘的敘事架構,著力描寫維持秘密所需的認知操控、信息封鎖與人際猜忌。
特攝劇等真人影視劇則憑藉特效(皮套演員、微縮模型、CG特效等)在真實街道與日常場景中拍攝超自然事件,賦予裡社會更加逼真的臨場感與質感,強化其與現實基底的交錯感。
最終形態由以上因素交織互動影響,使「裡社會」的最終設定呈現出難以窮舉的多元樣貌。
裡社會題材作品中常見的角色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大類:
普羅大眾/常識人:表社會原住民裡的普通人,生活在各種超凡事件的邊緣,卻對裡社會的存在一無所知。他們的認知、思維模式、行為邏輯遵循常規規律,是對「正常社會形態」的直觀映射。他們看待超凡事件時試圖用常識解釋,或感到茫然/恐懼,這在觀眾眼中經常產生和喜劇效果。在一些作品中,這類群體的遲鈍和逃避心理可能會被藝術加工成非常荒謬的程度,觀眾表示槽多無口。其中一些作為裡社會成員的重要關係人(如親友、愛人),其「無知」本身構成主角行動的限制與心理負擔(如擔心牽連、被迫隱瞞、尋求保護),加劇內在衝突。
守秘者:體系的維護者。作為掌握核心秘密的群體,他們本身就是裡社會運作機制、歷史起源、真實規則以及危險禁忌等核心知識的活體載體或保管者。通過主動執行信息管制、監控潛在洩密風險、建立技術性/超自然屏障等手段系統化地抹除或扭曲表社會個體可能接觸到的異常痕跡。這類角色不斷在履行職責(保護裡社會/庇護特殊群體)與個人情感乃至普世道德觀之間進行權衡,可能有身陷困境的矛盾心理,這種內在張力常演化成故事的核心戲劇衝突。 在需要裡外社會進行接觸的情況(如情報交換、資源獲取、特殊事故處理)中,此類角色往往成為被授權的聯絡窗口。局勢動盪時也常成為外部威脅的首要衝擊目標。在部分作品中可能設定為與表社會政府部門有合作關係。
原住民:裡社會的原住民,如超自然生物或變異人類。一般都被允許知道表社會的存在。他們的生活習性、社會結構、運行規則、獨特技術等是裡社會區別於表世界的核心差異所在。他們對表社會人的看法往往提供獨特甚至尖銳顛覆性的視角(例如長生種對人類短視的嘆息、惡魔對道德的嘲弄),引人深思。
遊離者:處於灰色地帶,可能既是參與者又是觀察者,比如雙重間諜或信息販子。通常是道德模糊,動機複雜,為了個人利益或好奇心行動,提供跨越邊界的服務。
突破者:接觸裡社會的表社會原住民。知曉秘密的方式/手段、形式、種類等繁多,因作品而異;在某些作品中,能夠接觸隱藏世界的特權與血統論有關,或者被包裝成道德優越/精神純潔的標誌,而在另一些作品中可能只是單純的運氣使然。他們必須在表社會的日常身份(學生、職員、普通人)與裡社會的真實身份/責任間切換、偽裝,時刻面臨暴露的風險。這種持續的緊張感是塑造角色內心衝突和驅動情節的關鍵動力;「從未知到已知」的轉變也是現實中觀眾自身狀態的鏡像,同步的情感體驗容易產生代入感,因此很多主角/玩家角色屬於這種類型。
挑戰者:試圖揭露或推翻裡社會,或者採取極端手段對抗體系。這些角色的存在迫使裡社會的內在邏輯和深層矛盾得以暴露。是故事矛盾的核心爆發點、世界設定的展現者、體系脆弱性的驗證者以及推動世界觀可能發生根本性變遷的催化力量。可能經歷從理想主義到幻滅的過程。
劇情祭品/砲灰:因接觸裡社會死於非命(自殺/被滅口)或者造成不可逆的嚴重精神損傷的表社會個體。表社會人通常無從知曉他們遭遇不幸的真正原因。
構建宏大的裡社會體系需要涉及複雜的科學原理,然而作者的知識儲備和創作週期都有限,過度追求設定詳實也會提高理解難度導致太長不看,而且如果作品對秘密組織的描寫與現實敏感信息存在強關聯就有可能影響作品的合規發行。這些矛盾都會犧牲作品的嚴謹性,也讓裡社會敘事的有效性非常依賴受眾「懸置懷疑」的共識:認真你就輸了。
從信息傳播學角度看,全民級持續認知幹預難度極高,特別是在人人自媒體的資訊時代;作品需要強大的力量系統和誇張戲劇化的表現手法製造看點,又要解釋其為何需要和能夠長期被有效壓制/隱藏,這之中的矛盾讓很多作品最終成為「循環論證」(「它未被發現」的事實支持了「它存在而且它的力量足以隱藏自身」的主張,但不提供可證偽的條件,也拒絕外部解釋;羅素的茶壺、車庫裡的噴火龍和隱形粉紅獨角獸等思想實驗常被用來揭示和批判這類主張)。
因為沒有證據能證明裡社會的存在,所以即使很多這類作品結局本身並非被作者明確設定為「夢結局」,一些觀眾也傾向於將這些故事解讀為「夢」或「幻覺」。
既然完美的自洽難以實現,某些作品(特別是試圖製造幽默效果的)也就破罐子破摔地把穿幫和吃書作為了荒誕藝術的一部分。
裡社會作品的愛好者們有一些獨特的行為,常表現為有限度地將虛構規則與現實互相移植進行打破次元壁的娛樂化互動,比如:
通常,參與者明確知曉這些行為的虛構娛樂性質。然而這種廣泛的、半真半假的玩梗也在一定程度上汙染了信息環境,如果此類互動過於逼真或缺乏明確虛構標識,可能會讓兒童、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或不熟悉對應文化的參與者感到不適或困惑。當玩笑需要第三方承擔迷茫或尷尬時,就已經滑向情感勒索的範疇。所以,在進行此類活動時,需要注意場合和受眾的接受程度,保持必要的邊界感。
在正常的藝術創作之外,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裡社會」的敘事框架包裝傳播有害信息,比如邪教和陰謀論,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