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巴國旗 | |
基本資料 | |
全稱 | |
---|---|
類型 | 國家 |
所屬 | 北美洲 |
所轄 | 15個省、1個特區 |
首都 | 哈瓦那 |
位置 | 中美 |
國家主席 | 米格爾·迪亞斯-卡內爾·貝穆德斯[1] |
語言 | 西班牙語 |
族群 | 白色人種、黑色人種、混血人種等 |
信仰 | 天主教 |
軍隊 | 古巴革命武裝力量 |
形成 | 1902年5月20日[2] |
領土面積 | 109,884平方公里 |
人口 | 1147.2萬[3] |
貨幣 | 古巴比索 |
曆法 | 公曆 |
登場作品 | 詳見#ACGN作品中的古巴
|
“ | ” | |
——古巴國家格言 |
古巴(西班牙語/英語:Cuba,日語:キューバ/Kyūba),全稱古巴共和國(西班牙語:República de Cuba),是一個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東瀕大西洋,西瀕墨西哥灣,與美國、墨西哥、海地、牙買加、巴哈馬隔海相望。
歐洲人到達之前,眾多原住民便已生活在古巴島上。
1492年10月,哥倫布航海發現古巴島。1511年,西班牙在古巴建立殖民地。由於傳染病和屠殺,古巴島上的原住民在殖民時期所剩無幾,主要來自西班牙的白人移民和來自非洲的黑人奴隸成為當地的主體人口。
1762年,七年戰爭期間,英國佔領古巴。其後,西班牙用佛羅裡達換回了古巴。
由於政治與經濟上的壓迫,1868年,古巴爆發獨立運動,史稱「十年戰爭」,無果而終。1895年,古巴再次爆發獨立運動。美國於1898年介入,美西戰爭爆發,西班牙割讓古巴。
1902年5月20日,美國扶植成立古巴共和國。次年,美佔領關塔那摩在內的兩處海軍基地。
大蕭條使古巴經濟受挫,其後,獨裁政權被推翻。1934年初,軍人巴蒂斯塔發動軍事政變上台,對古巴實行軍事獨裁。其獨裁期間與外國資本勾結,貪汙腐敗與黑手黨猖獗,人民開始產生不滿。
1953年,以菲德爾·卡斯楚為首的革命軍發動起義,古巴革命打響。經歷6年的艱苦奮戰,1959年1月1日,切·格瓦拉帶領革命軍佔領哈瓦那城,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在次日建立革命政府。革命政府實施了國有化改革,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並進行經濟封鎖。同年4月17日,豬灣事件爆發,美國的入侵被打退。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爆發,古巴投向蘇聯陣營。冷戰後期,古巴因其激進的「輸出革命」,多次介入拉美、非洲、東亞的國際衝突和其他國家的內戰,而與美國、法國、中國、南非等國矛盾重重,關係跌落低谷。
1990年8月,古巴政府宣佈進入「和平時期的特殊階段」,與中國和大部分西方國家(除美國、以色列外)實現關係正常化。蘇聯解體後,古巴儘管受到美國的巨大壓力,但仍然堅持社會主義路線,堅持古巴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計畫經濟。1997年,古共五大提出把經濟工作放在優先地位。目前,製糖業、旅遊和鎳出口是古巴重要的經濟支柱,工業製成品主要依賴進口,勞務輸出、遊客消費和僑匯收入是重要外匯來源。2013年,聯合國糧農組織駐古巴的代表特奧多爾·弗裡德里奇承認,古巴已成為拉美地區唯一完全消除了飢餓的國家。
1960年,ICAIC成立動畫部,其後更名為ICAIC動畫工作室。動畫部成立前,古巴已經拍攝過少量動畫。動畫部成立之初,古巴動畫以意識形態宣傳為主。60年代前期到1973年前,古巴動畫風格受到歐洲動畫的深厚影響,多為成人動畫,探討嚴肅主題,追求動畫美學。1973年,工作室開始製作兒童動畫電影。其後古巴動畫長期呈現題材與體裁的對應,即長篇電影為兒童題材,短片為成人題材。90年代初期,古巴動畫產業和ICAIC動畫工作室受到國際局勢嚴重影響,開始出現脫離ICAIC動畫工作室的獨立動畫人,古巴動畫題材也隨之得到豐富。
ICAIC動畫工作室亦與西班牙、阿根廷和委內瑞拉等西班牙語國家聯合製作動畫。
1987年9月8日,為在古巴社會推廣計算機文化,青年計算機和電子俱樂部在菲德爾·卡斯楚倡議下成立。俱樂部成立之初便成為古巴各地兒童的娛樂場所,迅速擴張的俱樂部為古巴遊戲帶來了需求和市場。青年計算機和電子俱樂部也是古巴的遊戲開發者。由於俱樂部的存在,古巴網民逐漸增加,古巴2011年底網際網路普及率為每百人23.2個用戶,本土遊戲受到外國遊戲的衝擊。2018年開通移動網際網路,2019年開通wifi,大部分古巴人接入網際網路,為古巴遊戲產業增添新的機遇與挑戰。
(待補充)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古巴,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古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