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本條目的主題不是
德國娘。
歡迎來到美麗的德國!這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
萌娘百科歡迎您參與完善現實地點相關條目。
歡迎正在閱讀這個條目的您協助
編輯本條目。編輯前請閱讀
Wiki入門或
條目編輯規範,並查找相關資料。萌娘百科祝您在本站度過愉快的時光。
德國
基本資料
全稱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信仰
基督新教(24.3%)、羅馬天主教(26.7%)、伊斯蘭教(3.5%)、無宗教(40.7%)等等
[8]
“ |
Einigkeit und Recht und Freiheit[13]() |
” |
——德國國家格言
|
德國(德語:Deutschland,英語:Germany,法語:Allemagne,日語:獨逸()/Doitsu,縮寫:獨()),全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德語: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是一個位於中歐的國家,東鄰波蘭、捷克,南毗奧地利、瑞士,西界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北接丹麥,瀕臨北海和波羅的海。
德國歷史上有數艘軍艦以「德意志」命名,比較著名的有德意志號裝甲艦(戰艦少女:德意志、碧藍航線:德意志、Victory Belles:德意志)和德意志號訓練巡洋艦(戰艦少女:德意志(訓練巡洋艦))。
簡介
名稱
「日耳曼尼亞」(Germania,ゲルマニア)是德國的拉丁語名稱(德國的英語名Germany也來源於此),常在一些ACG作品中被用作德國的代稱。(如《終末的伊澤塔》中的日耳曼尼亞帝國)
一些以兩次世界大戰為原型的作品(尤其是二戰)也會直接用「帝國」二字代指德國。《幼女戰記》對主角譚雅·提古雷查夫所屬國的稱呼「帝國」即為一例。
歷史
早期歷史
- 約50萬年前已有古人類活動,在此發現的古人類有海德堡人和尼安德特人等。公元前3000年左右,原始農業文明傳入中歐。
- 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6至前1世紀遷至今天的德國一帶。
- 公元3至6世紀,日耳曼民族大遷徙,其中的法蘭克人於481年在今法國北部成立了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在位期間,法蘭克王國統治了今天法國和德國的絕大部分地區。843年,法蘭克王國分裂,東法蘭克王國即德意志的前身。
中期發展
- 參見:神聖羅馬帝國及普魯士
- 936年,奧託一世加冕為東法蘭克國王,962年又加冕為「羅馬皇帝」,與查理曼一同被視作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在與教權及地方諸侯的鬥爭中,中央皇權逐漸衰落,德意志逐漸分裂為許多獨立邦國。1356年,金璽詔書頒布,確立了七大選侯選舉皇帝的制度。
- 1517年,馬丁·路德頒布《九十五條論綱》,宗教改革運動開始。宗教外衣下的權力鬥爭最終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給德意志造成了重創,1648年《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加深了德意志的分裂。
- 18世紀時啟蒙運動席捲歐洲大陸,而60到80年代的狂飆突進運動是啟蒙運動在德國文藝界的延續;歌德、席勒、康德等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
- 18世紀中期以後,普魯士崛起成為歐洲列強,但在1806年慘敗於法國;同年,拿破崙解散了神聖羅馬帝國。1813年,反法同盟在萊比錫戰役中擊敗拿破崙。1815年,德意志邦聯成立。
- 反法戰爭喚醒了德意志民族主義,民族統一運動在1848年革命達到高潮。19世紀60年代,俾斯麥領導普魯士通過普丹、普奧、普法三次戰爭統一了德意志,於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
- 德國在19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第一次工業革命,至70年代初,德國工業實力超過法國並引領了第二次工業革命,90年代完成了由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型。
現代
- 參見:一戰、二戰及冷戰
- 德意志國
- 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在位期間,德國放棄俾斯麥的歐陸政策,追求世界霸權。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加入同盟國陣營參戰,死亡二百餘萬人。1918年11月,左翼的十一月革命爆發,德國戰敗投降,威廉二世退位並流亡荷蘭。1919年6月簽訂《凡爾賽條約》。
- 魏瑪共和國:戰後苛刻的條約和惡性通貨膨脹使德國政局動盪,極端思潮瀰漫,隨後的「黃金二十年代」也只是表面繁榮。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德國失業率飆升,納粹黨乘機迅速崛起。1933年,希特勒上台,建立法西斯的、獨裁的統治。
- 納粹時期:納粹德國(第三帝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政策,恢復萊茵蘭駐軍(1936)、武裝干涉西班牙內戰(1936)、吞併奧地利(1938)和捷克斯洛伐克(1939),1939年9月閃擊波蘭發動二戰,德奧在二戰中死亡七百餘萬人;在德國國內和佔領區實行種族滅絕政策,殺害一千七百萬人。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二戰歐洲戰場結束。
- 冷戰時期:戰後德國被分區佔領,1949年分別成立了聯邦德國(西德)和民主德國(東德)。1961年修建的柏林圍牆是冷戰的象徵。1990年10月3日,東德併入西德,德國再次統一。
- 統一後的德國為歐共體(後為歐盟)及北約成員國之一,亦是重要歐洲大國,國內生產總值常年穩居歐洲第一,也面臨著難民危機、烏克蘭危機等一系列國內外挑戰。
地理
德國大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國土多耕地和森林,也是僅次於俄羅斯的歐洲第二人口大國。
德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部分()領土。最能簡明有力調侃此結果的便是加里寧格勒這座城市——它原名柯尼斯堡,被視為「近現代德國的龍興之地」,卻在二戰戰敗後被割讓給蘇維埃俄羅斯,更為現名。而在魏瑪共和國國歌《德意志之歌》中也有這麼一段歌詞,提到了四個地名:
“ |
Von der Maas bis an die Memel() Von der Etsch bis an den Belt() |
” |
- 馬斯(德語:Maas,法語:Meuse):即馬斯河,法語稱默茲河,流經現今的法國、比利時、荷蘭三國。
- 梅梅爾(德語:Memel,立陶宛語:Klaipėda):位於東普魯士地區、波羅的海沿岸,在《凡爾賽和約》中被割讓給立陶宛,現名克萊佩達。
- 埃施(德語:Etsch,義大利語:Adige):即埃施河,義大利語稱阿迪傑河,流經現今的奧地利、義大利兩國。
- 貝爾特(德語:Belt,丹麥語:Bælt):即大小貝爾特海峽,分隔丹麥的日德蘭半島、菲英島及西蘭島。
如今,這四個地名都在德國國界之外,甚至名稱都已經更改。而歷史上,這四地大約為德意志民族分佈及國家疆土在四個方向上的終點。這一諷刺的事實也常常被用於調侃德國領土的不斷丟失。
德國與普魯士的關係
普魯士的概念及區別
- 參見:普魯士
- 波羅的海民族古普魯士人。
- 普魯士地區。位於波羅的海沿岸,維斯瓦河與庫爾斯沙嘴之間。原住民是古普魯士人,後被條頓騎士團征服。
- 條頓騎士團國及其世俗化而來的普魯士公國。1226年起,條頓騎士團奉皇帝之命向帝國北方擴張,後逐漸形成了條頓騎士團國。起初,騎士團名義上隸屬於帝國,團長作為帝國封臣向皇帝和教宗宣誓效忠。1466年,騎士團被波蘭擊敗,被迫承認波蘭為宗主國。1525年,團長阿爾布雷希特由波蘭國王冊封為普魯士公爵,皇帝和教宗宣佈其頭銜非法並拒不承認騎士團的教產還俗。
- 布蘭登堡-普魯士、普魯士王國以及普魯士自由邦。1618年,普魯士公爵阿爾布雷希特·腓特烈駕崩,布蘭登堡選侯約翰·西吉斯蒙德繼承爵位。1657年《韋勞條約》規定對普魯士公國的宗主權移交給布蘭登堡選侯。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在普魯士的國王」。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建立德意志帝國。1918年帝國滅亡後,新生的魏瑪共和國設立了普魯士自由邦。
常見誤區
由於上述四個概念都可以被稱為普魯士,經常容易被混淆,因而衍生出了諸如:「德國老家在東普魯士」「柯尼斯堡是德國的龍興之地」「東普魯士是德國的發源地」「德國祖先是波羅的人」「德國是由來自東普魯士的外來戶入主德意志建立的」等迷之發言。
軍事
- 主條目:德意志帝國軍
“ |
其他國家都是擁有軍隊的國家,但普魯士是擁有國家的軍隊。 |
” |
——米拉波
|
自羅馬時代起日耳曼人就成為了中歐重要的軍事存在。近代德國在俾斯麥「鐵與血」的政策下統一,並成為軍事強國。德國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發起方,更於二戰前期取得輝煌戰果。雖然二戰後的德國已然退出軍備競賽與軍事學術的前線,新時代的德國軍工在世界範圍內仍然廣受好評。因此大量軍事題材ACGN內容都有德軍或以其為原型的組織登場。也製造了大批德棍。
帝國瘋子,東德男兒,聯邦廢柴
陸軍
羅馬時期的日耳曼戰士常被刻畫為經典蠻族形象,中世紀的條頓騎士團則是十字軍東徵的狂熱支持者。
二戰中德國以裝甲部隊為先鋒的閃擊戰取得巨大戰果,因此各類二戰作品中都不乏德國戰車的出場[14]。《少女與戰車》中代表德國的黑森峰女子學園更是直接被披上了一層最終Boss氣場。當時的其它德軍裝備(如因吃雞類遊戲和小鬼爆火的毛瑟Kar98k步槍和抗日作品中的盒子砲)亦有一定名氣。
自冷戰起,德軍的存在感逐漸走低,相對地特警開始活躍於世界舞台。這個時代從德國誕生了許多特警範兒的裝備,像是USP45手槍、MP5衝鋒鎗等。除此之外德國並沒有落下重型裝備,比如《戰爭雷霆》中亮相的豹2坦克。
當代德軍則被嘲諷為「到點下班的公務員」。
海軍
德國統一前的德國海軍並不耀眼。一戰前夕,德國開始軍備競賽,一度躍升為僅次於英國皇家海軍的第二海軍強國。但並未在日德蘭海戰中突破英國皇家海軍的封鎖,而無限制潛艇戰更成為美國參戰的一大原因。
納粹黨上台後才開始大規模海軍建設,但因時間有限和資源的限制無法打造與盟軍抗衡的海軍,海空之爭還導致當時德國航母的獨苗——齊柏林伯爵級航空母艦,被迫流產(儘管也有戰事緊急的因素)。儘管如此,德國的潛艇戰仍取得了一定戰果。
「德意志通海閥」一詞常用來調侃兩次世界大戰中德國軍艦自沉的悲慘命運。
空軍
德國的齊柏林飛艇在一戰中執行偵查與轟炸任務。這種飛艇後來成為紅色警戒系列的標誌性兵種「基洛夫飛艇」的原型,在《戰地1》中也有出現。
德國空軍的近空支援為閃擊戰的一大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二戰前期德國軍事行動的成功。而後期盟軍的戰略轟炸嚴重削弱了德國的戰爭潛力。因德國的防空能力不足,「赫爾曼·邁耶」「37手拉機」等梗為人津津樂道。
稱呼
雖然中文語境常以「德國o軍」泛指德國軍隊分支,但實際上不同時期的軍隊名稱並不統一。英語等使用拉丁字母的語言多直接轉寫其德語名。
下為二戰時期德國部隊的名稱對應表。
軍種 |
拉丁字母 |
常用中文譯名 |
字面意 |
備註
|
總體 |
Wehrmacht |
國防軍 |
防禦力量 |
英語中「德棍」(Wehraboo)的詞源。[15]
|
海軍 |
Kriegsmarine |
戰爭海軍 |
戰爭海軍 |
|
空軍 |
Luftwaffe |
納粹空軍 |
航空部隊 |
原文中並無「納粹」一詞。
|
黨衛隊 |
Schutzstaffel |
黨衛隊/黨衛軍 |
護衛部隊 |
簡稱SS,標誌為閃電狀盧恩字母「ᛋᛋ」。與衝鋒隊不同。因戰爭罪行廣受指責。
|
軍歌軍樂
德國人在各個歷史時期創作了許多軍歌和軍樂,也有大量的民歌在德國軍隊中傳唱,這些歌曲以其歡脫的曲調在網際網路上廣為流傳,其中的一些名作如《裝甲兵進行曲》、《艾瑞卡》等在軍事類ACG作品中被用作BGM,還有一些歌曲如《我們是蓋葉的黑色軍隊》等則成為空耳的重災區。
文化
德國的官方語言德語並未廣泛流行於世界各地,但其文化底蘊仍對各類作品有深厚影響。動畫《魔法少女小圓》中的魔女文字和德語密不可分。
食品「漢堡包」的名稱來自德國北部城市,香腸和啤酒常被視為是德國飲食的基礎部分。威廉明娜的故事告訴人們:好像也不一定
文學
格林兄弟的《格林童話》是世界家喻戶曉的經典,其《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章節不乏ACGN衍生用例。而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的《浮士德》也有其特殊的神秘色彩。
ACGN作品中的德國
以德國為原型的虛構人物
(待補充)
與德國相關的虛構人物
與德國相關的現實人物
出身德國的ACGN相關現實人物
位於德國的ACGN組織
與德國相關的網絡迷因
- 德國的科學技術是世界第一:出自《JOJO的奇妙冒險》中魯多爾·馮·修特羅海姆的名言。
- 元首的憤怒:出自電影《帝國的毀滅》中的名場面。
- 你背叛了工人階級,cnm:出自德國電視劇《巴比倫柏林》中的名場面。
- 德意志斯坦:對近年來德國吸收移民過多的調侃。
- 武德充沛:由德國重軍的傳統衍生出來的刻板印象,認為德國的一切事物都充斥著軍事或者工業元素(比如德國音樂=軍樂)。
- 南德人民歡樂多:對德國南部地區鄉風民俗畫風突變,和北部(德國武德充沛的刻板印象的來源)形成鮮明對比的調侃。 布蘭登堡雄鷹,巴伐利亞肥鵝。
- 油包紙/油紙包:指的是吹捧德國的人所編造的一個故事——德國強佔中國山東青島期間為了方便百年後人們對下水道進行養護,把配件用油紙包好放在下水道一處小倉庫裡。
- 寧波二中:其校歌採用了奧地利帝國國歌《帝皇頌》的曲調,同時也是德國國歌《德意志之歌》的曲調,因而在網絡上常被玩梗。
- 比勒費爾德不存在:一個在德國乃至整個西方流行的諷刺陰謀論。該陰謀論的創造者是德國的一名大學生阿希姆·黑爾德(),他在一次學生聚會上遇到某人自稱來自比勒費爾德,另一人聽後表示「這不存在()」。黑爾德受此啟發發明瞭這個陰謀論。該陰謀論聲稱比勒費爾德不存在,所有證明這個城市存在的證據都是刻意偽造的,而操縱這一陰謀的是某個被稱為「他們()」的神秘組織,其真實身份可能是CIA、摩薩德、外星人等等,他們隱藏在比勒費爾德大學的地下。該陰謀論作為一個玩笑於1994年5月發表於Usenet,幾十年來持續傳播發酵,成為火遍德國乃至整個西方的著名網際網路笑話。甚至比勒費爾德市政府也加入到了玩梗的人群中,先是在1999年愚人節發表了「比勒費爾德存在」的聲明,2019年更是舉辦了「誰能證明比勒費爾德不存在就獎勵100萬歐元」的活動,隨後在比勒費爾德老城區立起了比勒費爾德陰謀論紀念碑。
ACG作品中所登場的各個世界、星球、村鎮等 |
---|
| | | 通用世界篇 | | | 異世界篇 (世界/異世界大陸) | | | 宇宙篇 (星體/星系等) | | | 地球篇 | |
|
外部連結及注釋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德國,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德國 |
- ↑ 英語稱呼,源自於該民族的古稱「日耳曼人」
- ↑ 法語稱呼,源自於接近羅馬帝國的阿勒曼尼部落
- ↑ 芬蘭語稱呼,源自於薩克森地區
- ↑ 存在不同的劃分標準
- ↑ 德國總統是虛位國家元首,總理作為政府首腦掌握實際行政權力
- ↑ 官方承認的4個少數族群包括:丹麥族、弗里斯蘭族群、索布族、辛提人和羅姆人
- ↑ 約佔總人口的三成,其中土耳其裔最多
- ↑ 截至2020年12月31日,數據來源(德文)
- ↑ 聯邦國防軍的官網(德文)
- ↑ 第一個德意志民族國家——德意志帝國成立
- ↑ 數據來源(德文)
- ↑ 2022年人口普查結果,數據來源(德文)
- ↑ 現行版《德意志之歌》的第一句和第五句就是這句話
- ↑ 事實上,早期德國的坦克數量和質量都不如英法,其成果主要來自先進的戰術
- ↑ https://en.wiktionary.org/wiki/wehrb
- ↑ 盧森堡、比利時、法國(斯特拉斯堡和洛林)、義大利(博爾扎諾())等國將德語作為官方語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