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泰國國旗 | |
基本資料 | |
全稱 | |
---|---|
別稱 | 暹羅、薩瓦迪卡、 |
類型 | 國家 |
所屬 | 亞洲 |
所轄 | 76個府、曼谷直轄市 |
首都 | 曼谷 |
位置 | 東南亞 |
國王 | 拉瑪十世(本名瑪哈·哇集拉隆功) |
語言 | 泰語 |
族群 | 泰人(主要)、高棉人、馬來人 |
信仰 | 佛教(主要)、伊斯蘭教、基督教 |
軍隊 | 泰國皇家軍隊 |
形成 | 1238年[2] |
領土面積 | 513,120平方千米 |
人口 | 69,950,850[3] |
貨幣 | 泰銖 |
曆法 | 公曆、泰國曆 |
登場作品 | 詳見#ACGN作品中的泰國
|
“ | ” | |
——暹羅王國國家格言 |
泰國(泰語:ประเทศไทย[5],英語:Thailand,日語:タイ/Tai),全稱泰王國(泰語:ราชอาณาจักรไทย[1]),是一個位於亞洲的國家。位於中南半島中部,西臨緬甸與安達曼海,東接寮國、柬埔寨,南臨馬來西亞與泰國灣。
史前,泰國的古代文明比較發達,而班清文明進入了青銅器時代。
6世紀開始,泰國一帶便有眾多城邦小國割據。13世紀,吳哥王朝開始衰落,泰人開始獨立建國。
1238年,素可泰王國獨立,是為泰國歷史上的首個王國。蘭甘亨統治期間被視為素可泰的黃金時代,這一時期泰人的影響擴大,佛教也成為國教,對泰國文化影響深遠。
1351年,阿瑜陀耶王國建立,在15世紀吞併了素可泰。同時,阿瑜陀耶成功滅亡了吳哥王朝,建立了國內製度,發展農業,並與外國貿易,獲得了大量財富,文化也融合發展。17到18世紀,阿瑜陀耶成為東南亞強國。1767年,緬甸的貢榜王朝入侵,阿瑜陀耶滅亡。
由於清緬戰爭的爆發,貢榜王朝被迫撤軍,華裔名將鄭昭(又名鄭信、達信)趁機收復土地,建立吞武里王國。1782年,拉瑪一世(本名通鑾·卻克里)殺死鄭昭,奪取王位,建立扎克里王朝,開創了拉達那哥欣王國,也即暹羅王國。拉瑪五世(本名朱拉隆功)統治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現代化改革,避免了泰國成為殖民地。1932年後,泰國實行了君主立憲制。1939年,暹羅改名泰國。
二戰期間,鑾披汶·頌堪的獨裁政府傾向於日本,並與日本建立同盟。二戰後,泰國長期處於軍政府獨裁下,在1991年的軍事政變後才結束。其後,泰國進行一系列民主改革,但政局依然多有動亂。
現在的泰國是東協的創始國之一,是東南亞地區的一個大國,經濟穩定持續增長。出口導向型工業、旅遊業和農業為經濟支柱,是重要的汽車和硬碟代工基地,也是重要的糧食和魚類產品出口國。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泰國,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