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希特勒不是曾經被人們看作很有力量的嗎?但是歷史證明瞭他是一隻紙老虎。 | ” |
——子任 |
阿道夫·希特勒 | |
![]() | |
本名 | 阿道夫·希特勒 Adolf·Hitler |
別名 | 阿道夫·希特拉(粵) |
暱稱 | 小鬍子、元首、落榜美術生、洗頭佬、嘻特樂、希孤睪、奧地利下士等 |
國籍 | 奧地利/德國 |
出生 | 1889年4月20日 |
逝世 | 1945年4月30日 |
職業 | (前)畫家 德國納粹黨黨魁、納粹德國元首 |
活躍年代 | 20世紀三十、四十年代 |
相關人士 | 愛人:愛娃·布勞恩 父親:阿洛伊斯·希特勒 妹妹:保拉·希特勒 |
現狀 | 已故(普遍認為飲彈自盡,也有陰謀論認為他逃到了南美洲) |
所屬家族 | 希特勒家族 |
逝世地區 | 德國,柏林 |
出身地區 | 奧匈帝國,上奧地利,大河北省,因河畔布勞瑙 |
所屬勢力 | (前)德意志帝國軍 (前)德國工人黨、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 |
民族/種族 | 奧地利(德意志) |
阿道夫·希特勒(德語:Adolf Hitler)是德意志國/大德意志國(又稱德意志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時期的政治人物、德國國家元首,通稱「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之一。
希特勒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奧地利地區,雖然他的父親想讓他當一名公務員,但希特勒有自己的志向,小時候便想當一名畫家,長大之後準備在維也納藝術學院學習。但因為畫的畫在維也納這座藝術之城中過於普通,兩次被維也納藝術學院拒絕。之後希特勒父母雙亡,希特勒生活日益窘迫,看到維也納城中那些為富不仁的猶太人們備受敬仰,希特勒不由得心生憤怒,這也是希特勒極端民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思想的開始。
希特勒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德國人,他於1913年遷往德國,不久後一戰開始了,奧匈帝國將當時在德國的希特勒召回,希特勒裝病躲過了兵役,回到德國後參加德國軍隊,兵種是死亡率最高的傳令兵。參軍的幾年內作戰十分英勇,屢立戰功,得到過一級鐵十字勳章,軍銜最高到了下士。1918年被毒氣所傷失明,在他療傷時德國因為內憂外患戰敗,之後簽訂了屈辱的凡爾賽條約。
1919年受威瑪德國政府要求,加入納粹黨前身德國工人黨,靠著他的才能成為納粹黨領袖(臥底幹上老大了)後發動啤酒館
在通過議會鬥爭使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後,希特勒於1933年被任命為德國總理,此後德國總統興登堡病逝,希特勒趁機奪權,完成了對德國的獨裁,總攬大權,成為德國的「元首」,德國步入納粹德國時代。隨後納粹德國在希特勒領導下經濟大幅復甦(但是這是犧牲了未來的復甦,也是德國必須開戰的部分原因),瘋狂擴軍,最令人髮指的是趁全世界政治混亂之時進軍萊茵蘭地區,索取梅梅爾地區,吞併了奧地利和捷克,建立了斯洛伐克傀儡國。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宣佈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在征服波蘭後下令進攻北歐,北歐陷落後採用曼施坦因計畫進攻西歐,征服西歐後納粹德國進攻蘇聯。納粹德國進攻蘇聯時希特勒的閃擊戰術最初奏效,但被蘇聯的人海戰術擋在當時的列寧格勒-莫斯科-史達林格勒一線。最終在蘇聯發起反攻,盟軍登陸西西里島和諾曼第登陸後,形成了對納粹德國的兩麵包夾芝士。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蘇聯紅軍攻克柏林前夕飲彈自盡,由總理府的士兵根據口諭秘密準備將其屍體燒毀後撒入附近河流。後來蘇聯黨史披露克格勃在柏林戰役不久後將其二次處理並撒入比傑利茨河岸。有傳言稱他並未自殺而是逃到了南美,甚至跑到南極的說法都有,不過都沒有任何實據。有趣的是,墨索里尼於1945年4月28日被槍決,希特勒在墨索里尼死亡兩天後也死了。
ACG作品中有以阿道夫·希特勒為原型的或者惡搞其名字的角色。該角色精通除德語外一切語言,尤其擅長中文。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阿道夫·希特勒,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阿道夫·希特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