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艦巨砲主義是盛行於十九世紀上半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一種軍事理論思潮,主張以大噸位、大航程、重裝甲、配備多門大口徑艦砲作為主戰武器的重火力水面戰鬥艦(如戰列艦)作為海軍絕對的核心力量、以及一切海戰戰術所圍繞的中心點。一言以蔽之:戰列艦就是海軍的靈魂所在,海軍中的一切都要圍著她們轉。
大艦巨砲主義者即為擁護這一思潮的人,但習慣上也泛稱喜好口徑巨大、射程也強大的武器(多指噸位龐大的戰列艦)的人。
大艦巨砲主義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世界各國海軍發展的主流思想,在當時海戰的主流是想要贏得海戰,就要有比對手更大噸位的戰列艦、搭載更多的火砲、擁有比對方口徑更大的火砲(威力更大、射程更遠),是那個時代海戰決勝的決戰兵器。
但隨著航母、飛彈的出現,實現了遠程打擊能力,導致曾經擁有數門甚至幾十門火砲的超級戰列艦逐漸黯淡,在20世紀90年代最後一艘戰列艦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在人類的海戰史上留下一個句號。
在19世紀末,人類的海戰迎來了革命性的變革:蒸汽機、螺旋槳、金屬船體,以及現代化的火砲。
這一時期,馬漢陸續推出了「海權論」三部曲。馬漢的「海權論」認為,誰控制了海洋,誰就控制了世界,而要奪取制海權就必須建立強大的海軍,就要建造裝備大口徑火砲的重型戰艦。「一支擁有強大火力的艦隊能使我國在海上不容被忽視」在「海權論」的影響下,西方列強圍繞制海權的角力逐漸白熱化。
在1906年,英國製造出了「無畏號」戰列艦,正式拉開了大艦巨砲時代的序幕。無畏艦,即裝備多門大口徑的主砲,以及多門小口徑的副砲。主砲火力強勁、射程遠,但射速較慢,副砲此時彌補了主砲射速的缺點。此型號的戰艦一齣,德、美、俄、日等多國相繼開始研製相同類型的無畏艦。
一戰後,英、美、日、法、意五國於1922年簽訂了《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不得超過3.5萬噸,主砲口徑不超過406毫米,五國海軍主力戰艦噸位的比例為5:5:3:1.75:1.75。
但隨著進入到20世紀30年代,世界軍事強國逐漸打破這個平衡:
而日本在1937年開工建造「大和」級戰列艦,1941年12月完工。「大和」級戰列艦是「大艦巨砲」主義的傑作,它是一種巨型戰列艦,艦長263米,滿載排水量72808噸,艦上裝有3座3聯裝口徑460毫米主砲,80座口徑為25~155毫米各型火砲,艦體主裝甲厚度為410毫米,最高航速達到27節。該型戰列艦創造了戰列艦排水量最大、裝甲最厚、火砲口徑最大的記錄,被稱之為史上最強戰列艦。吔我460巨根啦!然而被艦載機炸沉了。在鋼鐵雄心4中,對空不足的海軍艦船甚至能被近距支援機炸沉
正如上文所說,由於航空母艦以及轟炸機、魚雷機,以及隨後的飛彈的出現,加之飛彈驅逐艦等攜帶著飛彈的戰艦也相繼出現,海戰樣式開始從短兵相接向遠距離奔襲轉變。戰列艦無疑就是在海上的一個巨大的移動棺材,於是這曾經的海上霸主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其終結的標誌性事件是大和號、武藏號與威爾斯親王號的沉沒。
早在唐納·川普首任美國總統前的最後一年,他曾經承諾將建造新銳戰列艦的計畫。如果電磁砲技術得到了巨大的突破,那麼大艦巨砲主義將會因為川普而復闢?
不過大艦巨砲主義被淘汰是歷史趨勢,除非全面進入太空時代的初期、或人類文明因天災人禍倒退,否則永遠沒有復興的機會→_→
如今,由於喬·拜登的上台,川普復興大艦巨砲的計畫最終落空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