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物種是易危保護物種。
該物種野生種群的生存正陷入困境,面臨著諸多挑戰,在未來一段時間,其野生種群絕滅的機率較高。如果有幸在野外見到它們,請不要傷害它們。大熊貓(英語:panda / giant panda;日語:
又稱「熊貓」、「貓熊」。🐼
在ACGN作品中,大熊貓以及以大熊貓為原型的形象時有登場。
「大熊貓」在生物學上可以是指「大熊貓屬」動物的泛稱。但大熊貓屬的動物大部分滅絕,現存只有一個「種」——大熊貓(及其亞種),且數量稀少。現今口語中單說「熊貓」多指大熊貓這一動物,而在提及另一種動物「小熊貓」(鼬總科小熊貓科小熊貓屬)的時候,要帶上「小」字。小熊貓不是大熊貓的幼崽或幼年個體,一般也不叫做「小大熊貓」。
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野生大熊貓主要分佈於四川、甘肅及秦嶺地帶(其中約80%在四川)。
大熊貓的體毛為黑、白兩色,主要以竹類為食,也吃肉。因(看上去)憨厚可愛,所以是廣受人們歡迎的一種動物,不過其肉體力量仍舊不容小覷。在外交、文化體育、藝術創作等方面常有大熊貓的形象出現。
此外九節狼由於棲息地和大熊貓重合且食性相似(都以竹子作為主食,偶爾也吃肉),因此又被稱為小熊貓,但是它和大熊貓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動物,並無近緣關係。
WWF徽標來源 |
---|
1961年,瑞士日內瓦,彼得·斯考特爵士和一群科學家及環保人士聚在一起,籌劃成立一個以遏制地球自然環境惡化為使命的基金會。這就是日後的世界自然基金會。那一年,科學家發現,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已知物種(超過1.8萬種動物)已經滅絕。他們急需尋找一個全球共識的標誌,作為組織的會徽。 同年,有一隻中國大熊貓到英國倫敦動物園借展,造成萬人空巷的場面。WWF認識到一個具有影響力的組織標誌可以克服所有語言上的障礙,於是一致贊同將大熊貓作為該組織的象徵。這隻大熊貓名叫「熙熙」,是一位奧地利動物商海尼·德默於1958年以三隻長頸鹿、兩頭犀牛以及河馬、斑馬等與北京動物園換得的一隻雌性大熊貓。[1] ![]() |
由於大熊貓在中國的「國寶」身份,其形象在國產的ACGN作品中很常見。在非國產的ACGN作品中,也經常被用來當做中國的代表物。
(待補充)
(待補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