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姐姐大人!我的姐姐大人啊!!請原諒我。至少請允許我在心裡這樣呼喚。那時我到底怎麼了?……一分鐘也忘不了姐姐大人。我是幸福的。和去世的母親一般寵愛我的姐姐大人。 那是星期三的放學後。獨自回到房間的我,突然留意到旁邊桌子上的日記。姐姐大人,請原諒我。雖然知道不好,但我真的很想知道姐姐大人的心聲。 與所愛之人同處一室的喜悅與悲傷——快要溢出的血潮在胸口燃燒。將一切的一切都壓抑著的自己,是多麼壞心眼啊。 |
” |
——《少女畫報》的讀者投稿專欄[1] |
![]() S文化雜誌《少女之友》中的插圖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S(文化) |
---|---|
其他表述 | エス、シス、おでや、お目 |
用語出處 | 大正時期的女校文化 |
相關條目 | 百合、同性戀 |
S(エス),是日本大正昭和時期在女子學校中盛行的女生間特殊關係文化的統稱,詞源為「Sisterhood」的首字母S。
明治時期,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女性也應當受到教育的觀念受到普遍認可。隨著大量高等女校的建立,女學生在自由戀愛的時節所面對的皆為女性,這種萌動的戀愛心理轉化為了對學校內女性的愛慕,然而彼時社會的男性中心思潮依舊顯著,故對踏入社會的反叛心理與這種愛慕結合在一起[2],低年級的學生將自己愛慕的高年級學生稱為「Sister」,她們通過言辭熱烈的書信傳達自己的愛戀,互相贈送戒指,梳一樣的頭型,S文化由此誕生。
S文化的發展催生了很多知名的少女文學作品,吉屋信子的《花物語》、川端康成的《少女的港灣》等都是將這種S文化發揚光大的代表作品。儘管S文化有效地宣洩了這些少女們的情感,但有時也會帶來悲劇,1911年出現了一對Sisters投水殉情的事例;到了戰後美軍進駐,相應的特定群體隨之消散,1955年最知名的S文化雜誌《少女之友》停刊,S文化本身由此消失[3]。
S文化在戰後消失殆盡,且與女同性戀文化有著明顯的差別。不過與此同時,S文化對百合文化的發展也有著奠基的作用。這種微妙的關係在20世紀90年代的諸多作品中通過ACG次文化的包裝呈現出了全新的樣貌,比如出現姐妹關係稱呼及制度。而S文化作為少女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也在日本文化中佔有不可忽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