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TC鐵甲戰姬》中的定遠 | |
基本資料 | |
道具名稱 | 戰列艦 |
---|---|
道具別名 | 戰鬥艦、BB |
道具種類 | 軍艦 |
道具用途 | 軍事用途/海戰 |
相關作品 | 《戰艦世界》《艦隊Collection》《戰艦少女R》等 |
相關道具 | 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
|
戰列艦(英語:Battleship)是海軍艦隊中攻擊力較強的大型軍艦之一,曾經是一支艦隊的主心骨。多出現在與近代戰爭相關的ACGN作品中。
從戰術上看,戰列艦就是以被稱為「戰列線」的隊列向敵軍發起砲火覆蓋的水面戰鬥艦。從技術上看,戰列艦應具備所屬艦隊當中相對最高檔次的艦砲——最大的口徑、最重的砲彈、最長的射程、最深的穿深;同時,還應具備艦隊中相對最高檔次的裝甲與防護水準,以及能在遠洋奔襲上千公里而直面敵軍主力艦隊的強大遠航能力。直到沒落為止,戰列艦就是海軍唯一的主力艦,同時也是藍水海軍的絕對象徵物,還是隻有最強大的國家及軍隊才能帶得動的吞金巨獸。
雖然航空母艦與飛彈的誕生已經終結了戰列艦的使命,但那份屬於男人的浪漫,仍然讓曾經偉大的大艦巨砲主義被海內外眾多軍事愛好者所追捧。也正因此,戰列艦作為一個來源於海軍的流行文化符號,必將永存於世人之心。
狹義上的戰列艦(battleship)是指「前無畏艦」之後的戰列艦,廣義上則包括了風帆戰列艦和一部分鐵甲艦。
在風帆時代,艦船的種類其實是個虛的概念,艦船的任務才是實的。任何能上戰列線的艦船,都可以稱之為戰列艦。
當然,隨著時間推移,這些風帆戰艦都不約而同地增大噸位、增多火砲的方向發展,並根據其噸位和火砲數量分出了一等、二等和三等戰列艦。
當然,鐵甲艦對於中國人來說算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很多有重裝甲的艦船都可以這麼叫。但畢竟這個概念是西方已開發國家傳過來的,對於他們來說,「鐵甲艦」或「裝甲艦」就是戰列艦在19世紀的歷史版本。
早期的鐵甲艦就是個鐵皮帆船,基本延續了原先風帆戰列艦的形制並增設了蒸汽動力。隨著火砲和動力越來越強,這些鐵甲艦逐漸減少了風帆的使用頻率,但也仍然保持了能掛帆的高桅杆;同時,更強力的火砲使得火砲的數量可以減少,相應地也增加了船腰砲房、砲廓、露砲台直到最後的旋轉砲塔等供火砲迴旋俯仰的機構。但又由於裝甲的質量飛速上漲,古老的沖角——也就是裝在船頭水線下的角狀結構,又短暫地回到了這些新銳艦船身上,使得她們可以用自己的身體撞爆射不爆的對手。
十九世紀末,一些重裝甲、裝備遠程和中程兩級主砲的大型遠洋主力艦相繼被列強採用,現代意義上的戰列艦就此誕生。作為先驅,她們被後人定義為「前無畏艦」。
前無畏艦和無畏艦的差別就在於無畏艦重新規劃了火控系統,因此只保留一級主砲就能滿足中程和遠程交戰的全部需求。「無畏艦」之名來源於第一艘這種設計的戰列艦無畏號。自無畏號為公眾所知後,列強都以無畏級作為藍本開始了新一輪軍備競賽,這些無畏級思想的海外仿品和無畏級本身一併被統稱為「無畏艦」;相應地,以無畏艦的設計思想而建造、但戰鬥力強於無畏艦的稱之為「超無畏艦」。這二者在日本的叫法則是「弩級戰艦」和「超弩級戰艦」。在日文網際網路,「超弩級」也被引申出「超級版本」的意思。
從無畏艦開始,戰列艦噸位和應用技術開始暴漲。這也能理解為什麼《戰艦少女》在分配艦娘歸屬時,把德意志級前無畏艦和淺水重砲艦丟到了一類——前無畏艦技術落後,在無畏艦大行其道的歷史大背景下只能離開大洋退居二線;相對地後來的德意志級裝甲艦雖然比她們還小一點,卻因為技術先進能出入大洋戰場,跟戰列巡洋艦丟到了一類。
有些思想覺得戰列巡洋艦=擁有戰列艦火力的巡洋艦,揶揄她們是「玻璃大砲」。這種思想也帶歪了一些軍武/軍武娘遊戲的規則制定,比如《戰艦少女》中的戰巡就是這種「玻璃大砲」,跑得快但不皮實。
事實上英國海軍大臣費舍爾創造戰巡概念時,出發點是「航速+火力=制海權」——未來的戰列艦未必會拘泥於排隊槍斃、疊甲和疊火力,要像巡洋艦一樣跑起來,把巡洋艦的任務比如偵察等也給攬走。簡而言之,要反過來看,戰列巡洋艦=擁有巡洋艦任務能力的戰列艦。戰巡之所以表現拉胯純粹是步子太大扯蛋——一戰水平的動力技術導致當時戰巡只能砍掉裝甲。英國最後一艘戰巡胡德號,裝甲配置和後來把她一發暴擊的俾斯麥號戰列艦其實是一個水平,這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自《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出台起,戰巡被迫終止發展也逐漸不被提起,這也是為什麼《艦隊Collection》沒有收錄戰巡——出發點就是日本軍事體系發展中將戰巡分類取消了,統一改稱「高速戰艦」,唯一服役的戰巡金剛級也都在間戰期通過升級動力和裝甲改成了快速戰列艦。同理,《戰艦少女》裡金剛級改造也會如此變更艦種結果導致日系喪失了一艘姑且能打的戰巡,多了一艘完全不合格的戰列,因此被不少《戰艦少女》玩家揶揄。但新式戰列艦無一例外都在提速,最慢的大和級達到了27kn,美國1938年提出的「慢速戰列艦」方案的理論航速也在27~28kn。這很好理解:
此外,各國受到德意志級裝甲艦和沙恩霍斯特級輕型戰列艦的啟發,在20世紀40年代海軍條約失效後,開始研製能夠壓制條約巡洋艦的艦船,一般稱為「大型巡洋艦」或「巡洋領艦」,整體數據介於戰列艦和巡洋艦之間。典例就是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日本的B-65超甲巡和蘇聯的82型重巡洋艦。一些軍武/軍武娘遊戲出於省事目的會把她們直接歸類為戰巡,但原則上講,她們的設計任務差別很大,所以還是必須區分開。(點名錶揚《碧藍航線》,把她們以「超級巡洋艦(超巡)」的分類區分出來了)
這東西其實更接近於淺水重砲艦,正式的稱呼是「岸防艦」。除了火砲佈局和規格,和標準戰列艦差別很大。
相比於淺水重砲艦,岸防艦一般噸位較小、長寬比更大、航速更高且火控系統更完備。主要負責在本國領海擊退敵人的中小型艦船或者配合岸防工事封鎖關鍵水域,可以看做是「水裡遊的自行岸防砲」。
在斯堪地那維亞半島諸國比較常見。
艦載航空兵啟幕之時,「未來屬於飛機還是大砲」尚有爭議。所以有人提出了折中方案:把戰列艦和航母各取一半拼在一起,稱「航空戰列艦」。這些想法都隨著《限制海軍軍備條約》等條約出台,統統被砍掉了。
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向蘇聯推銷了多款「10581型重型載機戰列艦」方案,這些方案都是在戰列艦中間穿插一段輕型航母的結構,因為有完備的飛行甲板能起降常規飛機。[1]。蘇聯高層以「我們不需要一種既像坦克又像自行火砲的怪胎」為由拒絕了這一方案。而在遊戲世界裡,如《戰艦世界》中,1058各方案以奇爾沙治為代表,作為美系航戰科技樹誕生。
日本在二戰後期因航母損失頗多,將2艘老舊的伊勢級戰列艦的X、Y砲塔拆除,加裝飛行甲板、彈射器和機庫,由此誕生了歷史上唯二服役的航空戰列艦——準確來說是戰列艦和水上飛機母艦的混合物。類似的方案也曾計畫在更老的兩艘扶桑級上開展,後來被取消,《艦隊Collection》和《戰艦少女》中的改造就是這麼來的。諷刺的是,由於原計畫配備的航空隊在台灣海空戰和沖繩島戰役中損失殆盡,這對難姐難妹一直沒有等到表現的機會。同時從2艘船現存的資料上來看,戰列艦和水上飛機母艦的系統並不能很好地兼容,算是比較失敗的設計。
除此之外,冷戰美國對於衣阿華級戰列艦未來去向的眾多討論中,曾多次有人提出將後半截清理成飛行甲板並搭載VSTOL戰鬥機或武直的多個方案,理由是可以用來支援登陸任務。由於日本的前車之鑑和過高的報價,此方案未得採納。
在飛彈時代啟幕時,重砲艦仍然有充足利用價值。因此美國五十年代的一些方案計畫把衣阿華級的後兩艘伊利諾伊號和肯塔基號的後砲塔換成2座雙臂式飛彈發射器,用於發射RIM-116小獵犬或RIM-8黃銅騎士;同時也有搭載SSM-N-8天獅星核彈頭巡航飛彈或北極星彈道飛彈的方案提出;甚至扒光艦砲改成類似「武庫艦」的方案。同時期的法國也一度計畫給黎塞留級戰列艦配備天獅星巡航飛彈或法國自產的馬舒卡防空飛彈;而英國為自己的初代防空飛彈「海參」物色載體時也考慮了將喬治五世級、前衛級戰列艦改成飛彈戰列艦的方案。
因為太貴了,最後這些方案都無一例外地被斃掉了。在《戰艦少女》中,這些計畫以戰艦少女:阿拉斯加、戰艦少女:關島和戰艦少女:讓·巴爾的改造予以呈現。
隆納·雷根總統執政時期(1981-1989年)提出著名的「600艘艦艇」計畫,將4艘衣阿華級戰列艦裝上AGM-84魚叉反艦飛彈和BGM-109戰斧巡航飛彈,終於把飛彈戰列艦變成了現實——雖然這番改動遠不如五十年代的方案那麼大刀闊斧。
其實早在50年代,美國就改造了密西西比號戰列艦用於測試小獵犬防空飛彈。但這次改造導緻密西西比號喪失了戰列艦的功能,因此不被計入。
因《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又稱「華盛頓條約」)和後來的《倫敦海軍條約》,美國的戰列艦噸位兩度遭到限制。為了能突破條約限制,美國設計師刻意把建造的紙面資料往輕了寫,並控制在條約允許的最大限度,如果被發現超重,就說「是建造時可接受的誤差」。
事實上,間戰期各國為了在有限的條件下造出實力更強的艦船,使用了諸多方法突破條約界限。比如說日本建造的最上級巡洋艦最初定位為輕巡,然而後來卻通過更換火砲直接變成了重巡。除此之外,各國還在算噸位時使用了許多小技巧,比如說算噸位時都用空載排水量算(並且將艦上可以拆的組件(如救生艇)都拆掉),造出來的艦艇不裝裝甲(一旦開戰立刻改裝),甚至還有直接虛標排水量的(如日本的高雄級重巡)。
為了應對海軍條約使用的這一策略便被當代中國軍事愛好者戲稱為「紙面減重法」。
作為日本海軍密藏的撒手鐧,日本傾盡了全部的工業力量打造了大和級戰列艦,每個細節都達到了當時日本的最高水準——也包括船員的生活環境。事實上,兩艘大和級是日本海軍僅有的能供應冰淇淋和中央空調的戰鬥艦艇,其他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最多隻能供應汽水。
這種在當時的日本堪稱奢侈的船員待遇,以及兩艦因日本海軍戰略問題而鮮少真正參戰的歷史,令兩艘大和級贏得了諸如「旅館」、「飯店」這樣的綽號,即使最終被美國擊沉在大洋上,也一直流傳至今。
隨著大和級戰列艦在戰後的熱度逐漸走高,現代日本ACGN作品也開始重提此事。像是《艦隊Collection》官方的四格漫畫就創作了大和用冰淇淋招攬驅逐艦們、以及胸部能降溫的情節。
在後世的中國大陸軍事愛好者群體中,這樣的形容詞也被形容義大利在同時期裝備的、同樣奢華內設的維托里奧·維內託級戰列艦(尤其是三號艦羅馬號)。
作為《限制海軍軍備條約》時代的產物,英國的納爾遜級採用了主砲全前置的佈局,目的是在儘可能節約噸位的前提下,讓艦船攻防性能完備。而這樣的結果就使得納爾遜級的上層建築極其靠後,如果不看砲塔就會顯得像油船一般。英軍官兵甚至因此按照油船的常見命名,給2艘船分別起了「
這個梗就是戰艦少女:羅德尼換裝「羅德油」的形象來歷:一個加油站員工形象,拿著油槍,開砲變成了澆油。和隔碧老羅與羅森便利店聯動的換裝剛好可以湊個店裡店外,加油站型便利店嘛~
英國海軍戰列巡洋艦聲望號曾在1940年4月9日的盧夫騰島海戰中,和德軍的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姐妹倆有一次遭遇經歷。
由於並未看清聲望號的樣貌,加上聲望號的3座主砲一直採用半齊射的方式開火,看起來非常像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三聯裝主砲齊射,德方指揮官斷定碰上了1艘納爾遜級戰列艦,遂決定逃跑。聲望號追了上去,速度達到了29節,對兩艘德軍艦上的官兵來說極具震撼與恐懼感——因為納爾遜根本跑不了那麼快。
這次遭遇以德方被攆跑而告終,被後人傳為美談。
《戰艦少女》在創作戰艦少女:聲望時使用了這個梗,命名了她的第二技能。這一戰例亦被畫進了啟動界面插畫和戰艦少女:格奈森瑙的戰損CG。
中國大陸的軍事愛好者給美國的「標準化戰列艦」起的外號,作為「艦隊決戰論」的忠實信徒之一,美國的造艦思路一向是重火力、重防護、輕航速,再加上部分戰列艦使用了新穎但效率低下的電動推進系統,最終結果就是即便是在戰列艦航速普遍不高的20世紀初期,美國戰列艦的航速在各國中也是倒數水平,最高航速常年維持在20節出頭。
習慣上這個詞可以形容舊日軍的一切無畏艦/超無畏艦,但要追根溯源那自然是扶桑級戰列艦。
扶桑級建成之初,日本戰列艦的上層建築還很低矮,只有單薄的桅杆。然而後續升級中,圍繞著桅杆堆砌了一座不但高、而且扭曲著的上層建築,即使在整個戰列艦設計史中都十分惹眼。就這樣誕生了「違章建築」一說。戰後這一設計不斷被中日兩國的軍事愛好者揶揄。
平心而論,只看高度的話其實各國戰列艦都大差不差,況且兩艘扶桑級都沒怎麼參戰就戰沉了,也無從驗證「違章建築」是否會增大被命中的機率。但至少,《戰艦世界》裡頭真的會增大被發現的機率——詳情請看這裡。
絕大多數創作者都會把戰列艦的力量感和壓迫感在她們的艦娘形象上體現出來:巨大的機械結構、可靠的巨乳御姐或熟女形象——不一定得是豐滿體型,但看著就成熟得值得信賴。Saru筆下的維內託表示很淦
由於艦載武器在規格上達到了最高水準,多數都採用了極為龐大的武器揹包或「武裝輪椅」(戰艦少女:威爾斯親王)風格的體現形式,偶有比較非主流的方案,比如戰艦少女:聲望、戰艦少女:反擊的全手持武器包+動力包,戰艦少女:蒙大拿的懸浮式武器包+動力包。做成「全手持」的確比較麻煩,因為那麼大的艦載武器整合到艦娘能手握的程度也不會太小。
戰列艦娘對於艦裝簡化的容忍度較低,除非極個別砲特別多的存在。這方面的代表有扶桑級戰列艦和伊勢級戰列艦(均為6個雙356mm砲塔):《艦隊Collection》和《戰艦少女》都簡化了這個規模,前者的扶桑級(六花方案)簡化成4個主砲模塊,伊勢級(しばふ方案)簡化成5個主砲模塊;後者的扶桑級(STMaster方案和bison倉鼠方案)甚至簡化成了2個主砲模塊,伊勢級(Flaurel方案)也簡化成了4個主砲模塊。在21世紀10年代晚期,畫師們大多不在新的艦娘方案中做簡化了,如《戰艦少女》中的阿金庫爾(RedAUTO方案)就畫全了7個主砲模塊。
作為戰列艦力量感的凸顯,外骨骼裝甲偶爾也會成為艦娘設計元素,如全身甲的戰艦少女:北卡羅來納、佩動力拳套的戰艦少女:田納西(改後)等。有時她們會直接安上一個怪力女人設,比如《戰艦少女》中的芬蘭岸防艦娘維那莫依嫩就聲稱自己「戰列艦們力氣好大,自己掙扎不出來,被當洋娃娃擺弄了一個下午才放走」。
方案:動物式武器包。示範者:《Victory Belles》中的德克薩斯
手持武器包方案另一例:《戰艦少女》中的伊莉莎白女王。和聲望「手持大號模型」的方案比起來,艦載武器擬物化成矛盾組合的方案明顯更加自然。
另外,成規模娘化的作品有:
|
![]() 維基百科 提示您 | 關於戰列艦, 在自由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上 有相關條目。 請參閱: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