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 雄霸天空,敵人將匍匐在我的腳下! | ” |
——《洛洛歷險記》,超音速(戰鬥機形態的機車族戰士) |
![]() 圖為《戰鬥妖精雪風》中,服役於菲雅莉空軍的FFR-41MR Mave戰術戰鬥偵察機,從該機上可以看出蘇-27和蘇-47兩款蘇霍伊戰鬥機的影子。 | |
基本資料 | |
道具名稱 | 漢:戰鬥機/殲擊機 英:Fighter Aircraft |
---|---|
道具別名 | 舊稱:驅逐機 |
道具種類 | 軍事載具、武器平台 |
道具用途 | 軍事用途(奪取制空權,打擊敵方空中目標和地面目標) |
相關作品 | 《皇牌空戰系列》《鷹擊長空系列》《變形金剛》等 |
相關道具 | 攻擊機、轟炸機
|
戰鬥機是一種空基作戰平台,是以與敵方戰術飛機進行空戰奪取制空權為主要目的而設計的軍用固定翼飛機,其特點是相對其他戰術飛機更為強調速度、機動性和對空作戰能力,且有相對較小的尺寸。此外絕大多數戰鬥機保留有次要的對地攻擊能力,部分還被設計為具備多用途能力的戰鬥攻擊機或是戰鬥轟炸機。
狹義的戰鬥機專指制空戰鬥機或前線格鬥戰鬥機,而廣義的戰鬥機往往包括任何以對抗敵機為主要作戰任務之一的機型,如截擊機和具備自衛空戰能力的戰鬥轟炸機與攻擊機。科幻世界觀中,設計用於在星際空間執行戰鬥任務的輕型太空飛行器通常也會以「太空戰鬥機」稱呼(與被稱呼為「太空戰艦」的重型太空飛行器相對),有些甚至也具備進入大氣層執行任務的能力。但原則上講,航空器和太空飛行器在設計思路上有較大出入,空戰和天戰的任務需求也不盡相同,因此二者不宜混淆。
流行文化中涵蓋了幾十年來的各類真實的,或者虛構的戰鬥機,這些包括動畫、漫畫、遊戲、書籍、玩具以及其它媒體。由於戰鬥機作為一線進攻武器的形象以及其與敵方空中力量正面對抗的特點,以及文化上強調戰鬥機飛行員個人英雄主義和騎士精神的特色,因而成為流行文化中出現最為廣泛且不可或缺的空中力量。
戰鬥機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攜帶空戰武器的偵察機,這個名詞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出現。最開始使用機槍為主戰武器,後來又增進/替換為航砲、飛彈等武器,儀表也由原來的機械指針式儀表改為電子式儀表並增加HUD,顯著增加了操作的直觀性,降低了飛行員的工作壓力。當代戰鬥機多裝備有數字飛控系統,能夠幫助飛行員穩定飛機或進行自動駕駛。
戰鬥機的誕生是為了滿足一個很樸素的需求:防空——把敵人的運輸機、轟炸機等投送單位,以及偵察機等偷窺者,趕出天空。第一批戰鬥機就是一群純純的飛天防空車而已。但隨著戰鬥機之間的競爭越發激烈,戰鬥機的各個性能指標——速度、升限、機動性、航程、火力、態勢感知,無一不在膨脹中。由此戰鬥機造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強,以至於人們發現這些飛機實際上可以客串攻擊機甚至轟炸機的「飛天坦殲」「炸彈卡車」地位。由此,戰鬥機從單純的飛天防空車,變成了層次複雜的多功能載具。
第一部以航空為主題的電影拍攝於1911年,在這之後,戰鬥機就成為了類似題材裡的重要載具。許多時候,流行文化不僅會引用現存的戰鬥機,還會虛構未來的戰鬥機型號,其技術有時候會超越當時的科技。在另一種情況下,作者可能會構思一個虛構的世界,由於科技的發展不同,虛構世界裡戰鬥機可能會和現實中有較大差異,比如「蒸汽朋克」視角下的戰鬥機雖然基於現實中的螺旋槳戰鬥機,但是在功能層面可能差異很大。
戰鬥機的分類其實並沒有非常嚴格的標準。
比如,按照重量劃分為重型、中型與輕型;按照遂行任務劃分為戰術戰鬥機與截擊機;按照能否兼顧多種職能分為多用途戰鬥機、戰鬥轟炸機、空優戰鬥機等。
一架戰鬥機可以被劃分成很個類型,而有的戰鬥機則介於各種類型之間,有時候甚至只是一個屁股的事:看這架飛機在哪家。以米格-21舉例,在蘇聯空軍(VVS)的就叫做戰鬥機,而在蘇聯國土防空軍(PVO)卻叫做截擊機;又如F/A-18,在遂行艦隊防空任務時可以被叫做防空戰鬥機,在遂行近距離空中支援任務時也可以被叫做戰鬥攻擊機。事實上,各國空軍並不像民間或百科一樣分出很多類型,而是在招標時提出設計時詳細地提供性能指標。
流傳較廣的一些分類方式主要有:
注意這些分類中有些是並列的。總而言之——我們分類是為了儘可能簡潔地描述一架戰鬥機的特徵,但其具體的戰術性能還需要更多的細節去彌補。
或名空優戰鬥機,為設計用於與敵方戰鬥機空戰、奪取制空權的機型。其設計特點是在性能上要求較為均衡,既要具備一定的高速攔截能力又要具備很強的格鬥空戰能力。第三代戰鬥機之後制空戰鬥機多為雙發重型戰鬥機,以確保擁有足夠的航程用於執行進攻任務。大部分戰鬥機都屬於這一機型,典型的代表為麥道公司的F-15「鷹」、蘇霍伊設計局的蘇-27「仙鶴」/「側衛」、中航成飛的殲-10「猛龍」等。
設計用於在視距內空戰中以極高的格鬥機動性壓倒敵機取得勝利的機型,儘管與前線戰鬥機是兩個概念,但在設計要求上高度重合,因此二者也可以說可以等同看待。設計要求簡單、輕巧、敏捷,不必具備很先進的航電系統和高速性能(因為是以短兵相接的格鬥為主,不需要進行攔截),但要有很高的機動性。典型代表為通用動力F-16「戰隼」/「蝰蛇」和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米格-29「支點」,此外麥道公司的F/A-18「大黃蜂」儘管是艦隊防空戰鬥機和戰鬥攻擊機,但因其設計上超聲速飛行性能很差而又具備極高的空戰機動能力,也可以被看做是一種格鬥戰鬥機。但隨著四代機以後超視距空戰的興起,基本上毫無攔截能力的這一類機型作為戰鬥機的能力大幅下降,目前基本都轉為戰鬥攻擊機和戰鬥轟炸機。
日語稱「局地戰鬥機」。
如我們一開始所說,戰鬥機最開始不過是一群針對轟炸機和運輸機等對地投送單位的、純純的飛天防空車,只是戰鬥機之間的對抗日漸激烈,才使得戰鬥機演變成了現在的模樣。即使如此,仍然有不少戰鬥機堅定不移地保持著祖先那種飛天防空車的純粹作派,一心一意針對轟炸機、運輸機和電戰機這些脆弱易損但能量驚人、能決定戰鬥態勢的單位,有時還需要攔截大當量巡航飛彈。這種戰鬥機,就稱之為截擊機。
相對於和戰鬥機搏鬥,防禦轟炸機這類單位需要更單純的指標:大航程、高升限、高速度、重火力。因此截擊機的機動性和武器掛載選項會比一般戰鬥機要更為有限——提升機動性和提升掛載能力互相矛盾,且會優先配置能引導大射程武器如超視距空空飛彈等的先進火控系統。不難發現,按照這種思路其實轟炸機本身就可以改成截擊機使用,代表如圖-4轟炸機:中國方面曾在1960~1963自用的圖4上增設大口徑雷達,從而調用其自帶的自衛武器對抗夜間來襲的偵察機;蘇聯甚至有過圖-4-D500飛彈截擊機改裝方案:用現成的S25防空飛彈直接改一款空空飛彈作為其對空武器。
總的來說,截擊機為了堆火力、堆射程、堆航程、堆速度,可以設計得相比同時代的傳統戰鬥機而言堪稱面目全非,讓旁人難以相信這是一款用來空戰的載具。這也是為什麼一些軍事愛好者甚至軍事理論研究者,拒絕把截擊機視為戰鬥機。
自韓戰以來,截擊機得到了空前的大發展。一系列性能出色,以高速、遠程、重火力為性能特點的重型截擊機設計紛紛湧現,代表機型包括阿芙羅加拿大CF-105「箭」、共和XF-103「雷兵」、北美XF-108「輕劍」,以及幾種在航空愛好者圈內享有空前盛名的超級截擊機:YF-12「天鵝座」、圖-128「小提琴手」和米格-25「狐蝠」。這些截擊機擁有非常出色的航程和速度性能,並配備了當時最先進的火控系統和重型空空飛彈以確保對轟炸機的一擊必殺,如YF-12可以飛到3.2馬赫和2.5萬米高度,並且裝備了重達900千克、能夠在300千米之外探測到轟炸機的ASG-18火控雷達(也是美國空軍的第一款裝機脈衝都卜勒雷達),配合AIM-47「獵鷹」空空飛彈之後,在靶場測試中可以從2萬米高空發射AIM-47首發命中在200米高度貼地飛行的QB-47轟炸機靶機。
蘇聯由於自身需要,在冷戰期間設計的戰鬥機大多具有截擊機的色彩。如米格-15最初的作戰目標是攔截B-29,因此裝備了威力巨大的23與37砲;米格-19同時開發了晝間戰鬥機米格-19S與全天候截擊機米格-19P,戰術戰鬥機米格-21F誕生之後,緊接著就出現了截擊機型號米格-21PF與米格-21PFM,直到米格-21S以後型號才重新改回了戰術戰鬥機的名號。而米格-23之後由於航空電子設備與技術的發展,兼顧機動性與高空高速變得可能,米格-23才使蘇聯空軍/防空軍的戰鬥機/截擊機的界限變得模糊,只是在同一機體上通過改裝個別設備從而適應不同的指揮系統。不過,儘管如此,蘇聯空軍/防空軍依然在名義上保留了戰術戰鬥機與截擊機的區分,甚至到了蘇-27,也依然有蘇-27S與蘇-27P之別(直到蘇聯解體之後才放棄這一做法)。
同時相應的,她們對其他戰鬥機的作戰能力就要差很多,基本上只能依靠速度和高度上的巨大優勢來擺脫糾纏。由於過於特化的性能,以上這些型號實際上大多都沒能大規模投入現役,僅有蘇聯因其自身獨特的國情在冷戰期間大量服役了多種型號的截擊機,而美國空軍出於成本和自身戰略的特點,使用性能略為遜色的康維爾F-102「三角劍」和F-106「三角標槍」截擊機,英國則有與之性能類似的英國電氣「閃電」截擊機。這些截擊機的性能沒有那麼極端,極速在2馬赫左右。
另外一個特例是美國海軍,由於冷戰期間蘇聯大規模發展重型反艦飛彈,在60年代末更是開發出了可以達到2馬赫的圖-22M「逆火」戰術轟炸機和能夠達到3馬赫的Kh-22反艦飛彈的搭配,對美軍航母戰鬥群的防空能力提出了嚴峻的考驗。由此美國海軍在冷戰期間極度重視艦載截擊機的開發,著名的F-4「鬼怪」艦載戰鬥機最初就是作為截擊機誕生的。而作為對圖-22M與Kh-22這對極速殺手搭配的回應,在1974年,美國海軍服役了艦載截擊機的終極產物,在航空愛好者中人氣極為高漲的F-14「雄貓」艦載戰鬥機。儘管雄貓憑藉變後掠翼也擁有出色的格鬥能力,但她首先是作為一種重型截擊機而誕生的。F-14和AIM-54「不死鳥」超遠程空空飛彈的搭配能夠以2馬赫以上的速度前出超過300千米攔截進攻的圖-22M機群,並具備了極強的能夠在100千米的距離上同時攔截6個目標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因而與同時期蘇聯研製的米格-25改進型米格-31並稱為冷戰期間的終極截擊機。
冷戰結束之後,隨著戰略核武器的大規模削減以及戰略核打擊主力向海基和陸基彈道飛彈方向轉移,截擊機也因失去了對手及其用途的極度單一化(由於極端強調高速攔截能力,截擊機大多完全不具備格鬥空戰能力,也很難掛載炸彈變成戰鬥轟炸機)而開始大規模退役。第四代戰鬥機開始對格鬥空戰的高度重視更是使得截擊機與前沿軍事理論出現了完全脫節的情況,因而截擊機這一機種在冷戰後迅速消亡,各國大多改用戰鬥機專門掛載遠程空空飛彈來完成截擊機的任務。
但在第五代戰鬥機及之後的先進戰鬥機設計概念中,強調超視距空戰和超聲速巡航與機動能力的特點卻再一次與截擊機的需求不謀而合。同時截擊機賴以為生的高空高速掠襲和超視距打擊作戰方式在現代空戰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存力,如海灣戰爭首日伊拉克空軍的一架米格-25PD截擊機就以單機三馬赫突入聯軍機群中,成功以自身作為第三代戰鬥機的性能在數百架四代戰鬥機的包圍中取得擊落戰果並全身而退,此外米格-25本身在伊拉克戰爭中更是成為被擊落最少的戰鬥機之一,以其高速性能無數次逃脫了聯軍戰鬥機的追擊。而目前各國的第六代戰鬥機方案無一不開始弱化格鬥機動性而強調超聲速巡航能力,五代戰鬥機中中國的殲-20更是以強調高速、大航程和超聲速機動性的設計特點與截擊機不謀而合。截擊機這一機種或許已經消亡,但她所代表的高空高速和超視距的作戰思想仍然具備強大的生命力,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以全新的面貌捲土重來。
事實上,以「戰鬥機」名義服役的還有一群高度缺乏甚至全無空戰性能的產品。
比如殲轟-7,雖然其具備使用短程空空飛彈空戰的能力而且飛行性能和F-4戰鬥機大差不差,但過短的空戰射程和佔比較多的對地攻擊武器,決定了此類產品實質上僅僅是「飛起來很像戰鬥機的轟炸機」。
更有甚者如F-111、F-117,這兩款產品都只能掛載對地攻擊武器,完全是頂著戰鬥機名號的轟炸機。這類產品大可直接歸入攻擊機或轟炸機行列。
以下不收錄機娘類,除像《飛翔吧!戰機少女》那樣以實際的機體形態存在的例外。
賽博坦的戰鬥機在歷代作品中有不同造型。《變形金剛G1》中,追蹤者小隊的載具形態是一種極其厚重的三稜錐狀戰鬥機,而天火的載具形態則是一種機翼後置、機身超長的巨型戰鬥機;麥可·貝版真人世中,威震天變過兩種不同的賽博坦戰鬥機,一種是平直翼的老式戰鬥機,另一種則是像沒有鴨翼的蘇-47;新時期真人世中,追蹤者小隊則回歸了G1風格的樣貌;《變形金剛:領袖之證》中,威震天變的賽博坦戰鬥機和麥可·貝版真人世的外觀類似。
黃貂魚是戰前美國空軍的主力機型,其機身短粗、擁有菱形輪廓的搭接翼。具體性能已經不詳,且戰後也已無人使用。在某些地方能夠找到核大戰當天墜毀的黃貂魚。
《皇牌空戰》中的著名原創機型,其外形特徵為隱身外形、全封閉式COFFIN座艙(使用EODAS提供合成全周天視野)、鴨式前掠翼佈局、無尾椎且後機身發動機短艙突出的中央升力體結構、內傾的梯形雙垂尾,以及機頭內部內置的前射戰術雷射武器。
ADF-01的原型機與技術驗證機,共有兩架,用於試驗ADF-01的基本氣動外形和武器系統。總體氣動佈局與ADF-01相同,但外形為傳統第四代戰鬥機設計風格。可以在機身背部以外掛吊艙形式搭載ADF-01上戰術雷射武器的原型機,此外還配有自衛電子戰吊艙。
《皇牌空戰:突擊地平線》中登場的戰鬥機,設定為平行世界線中日本自行研製用於與F-35形成高低搭配並替換F-2和F-4系列戰鬥機的隱身多用途戰鬥機。其設計特點是鴨式前掠翼佈局和縱列雙發設計,通過可變安裝角的垂尾與可下折翼尖配合三維矢量噴口能夠實現垂直起降和直接力控制,擁有驚人的格鬥機動性,亦被英國採購代替成本超支的F-35作為該平行世界線中「伊莉莎白女王」級航空母艦的艦載機。
《皇牌空戰6:解放的戰火》及《皇牌空戰:突擊地平線》中登場的戰鬥機,在Strangereal架空時間線中是Estovakia所研發,在《突擊地平線》中地球的平行世界線則是上世紀80年代末蘇聯空軍基於蘇-33為基礎研發的先進艦載戰鬥機。其外形特徵類似於採用菱形翼和鴨式佈局的蘇-27,具有折流板式三元矢量噴管,最大特點是可以攜帶兩門機載電磁軌道砲或三個小型多用途飛彈垂髮單元。
系列中著名的原創戰鬥機,採用了獨特的摺疊翼三翼面佈局,高速下前掠的外翼段會收納到鑽石翼內翼中以確保高速性能儘管這個設計在現實的角度看來毫無成立可能,同時鴨翼和尾翼也是可變安裝角設計。《皇牌空戰7》中登場的改進型X-02S採用了隱身化設計,成為四代半或五代戰鬥機,並配備了機載電磁砲。
遊戲裡的戰鬥轟炸機。
可以在太空和大氣層內飛行的空天戰鬥機。
具有三翼面和X形四垂尾的設計。
在彎曲的機頭下方安裝有一門大砲。
日本正常化軍隊後為三軍研製的通用國產戰鬥機的艦載機型號,其特點是機腹進氣鴨式佈局和採用雙發折流板矢量噴口,以及全內置武器設計。
菲雅利空軍自研的主力輕型戰術戰鬥機。FA-1的特點是前掠翼鴨式佈局和類似F/A-18的肋下進氣道,以及採用軸對稱三元矢量噴管的單發佈局和獨特的機背垂尾;FA-2的特點則是極其激進的全動W型連接翼佈局和鴨式前掠翼,配合二維三元矢量噴管和可變安裝角機翼具備超強的格鬥空戰能力,因為一開始有作為無人機研發的考慮,其機動性超越了人體極限,甚至發生過在試飛中因自動駕駛規避動作過猛導致試飛員頸椎骨折死亡的事故。但FA-2也有一大缺點是過於複雜的氣動設計導致起降性能差、載彈量小和機體空重過高。
菲雅莉空軍自研的主力空優戰鬥機,其特徵為類似ADF-01的無尾椎後機身挖空的中央升力體結構、類似F-15近似方形的升力體機身和巨大楔形進氣口,以及中等後掠角的三翼面佈局。由於原型機是作為戰鬥轟炸機研發的,因此具備很強的載彈能力,機身內置彈艙能夠掛載7枚主動雷達制導中距彈,有很強的制空作戰和防空能力,缺點是造價過於高昂導致產量少。
菲雅利空軍的高速戰鬥偵察機,名義上基於FFR-31研製,但兩者實際上只有機身是相同的。外形特徵為高置的小鴨翼、出於超聲速飛行需要類似蘇-27外形的修長下垂機鼻、座艙兩側的側向相控陣雷達天線、後掠角更大且帶有類似XF-108的翼梢下反小翼的鑽石型主翼,以及後機身下收納的用於電子對抗、偵察和前進空中管制支援的巨大翼型相控陣雷達天線(被稱為TARPS,戰術航空偵察吊艙系統)。D型是進一步提高飛行性能的型號,其機身後部挖空被填平成為完整的中央升力體結構,且TARPS的天線也進行了修改以減少飛行阻力,整機也進行了氣動修型。在不掛載TARPS轉而裝備外掛超燃衝壓發動機助推的時候能夠達到3.7馬赫的超高速度和4萬米的超高升限,成為用以對敵大後方進行高速縱深穿透偵察的遠程戰略偵察機。其中一架生產序列號29-0113的機體成為主角機「雪風」。
菲雅莉空軍考慮到前線戰鬥機損失率提高而基於FA-2的設計經驗研發的無人戰鬥機及戰術偵察機,外形特點為升力體機身配合可變安裝角/上反角的前掠主翼,以及包括大面積全動平尾的無垂尾三翼面佈局和為容納傳感器組件與共型陣相控陣雷達而設計的造型獨特的機頭。其設計上考慮了極端的機動性能,由於採用了無垂尾佈局,可以輕鬆地完成落葉飄一類的水平方向超機動動作,同時可變安裝角與上反角的主翼配合三翼面具備了極強的升力控制能力。此外在高速下其主翼能夠向後翻轉變成後掠翼,從而實現亞聲速超機動與超聲速巡航能力的兼顧,極速與FFR-31MR不相上下。
基於FRX-99改裝的可選有人駕駛型號,在原傳感器艙部位追加了膠囊形式的駕駛艙,後期還換裝了FNX-5011-F Mk.XI「超級鳳凰」變循環渦輪衝壓發動機,進一步提高了飛行性能。僅有的一架原型機為生產序列號32-0443,成為第二代主角機「雪風」。
《命令與征服3:泰伯利亞之戰》中的一種虛構的VTOL戰鬥機。
《紅色警戒3》中昇陽帝國的一種虛構的戰鬥機,由天狗機器人變形而來。
《紅色警戒3》中盟軍的一種虛構的戰鬥機。
可變戰鬥機,外形參考了現實中的F-14。
可變戰鬥機,設定為為對抗外星入侵基於F-14及其改進型發展而來的可變戰鬥機原型機。
最初登場於電影《絕密飛行》的美國海軍航空兵第六代戰鬥機,隨後在一些遊戲裡出現了粉絲自製的MOD。其設計最大的特點是獨特的可變前掠折刀翼,在低速時是鴨式前掠翼佈局,高速時前掠翼向前摺疊變成升力體佈局減少阻力提高超聲速飛行性能。
《使命召喚:黑色行動2》裡基於F-35B的VTOL戰鬥機。
《特種部隊》裡虛構的戰鬥機,設計參考了「火狐」,「天鴉」是G.I.Joe仿製的「夜鴉」。
小說《火狐》裡登場的虛構戰鬥機,為現實中的米格-31「獵狐犬」研製期間西方得到情報之後民間想像的產物。
遊戲《終結戰爭》裡虛構的俄軍對地支援戰鬥機。
《鷹擊長空》裡唯一的虛構戰鬥機,同樣也在《終結戰爭》裡充當美軍陣營的對地支援戰鬥機。其設定上類似於戰鬥轟炸機版本的F-22,名稱也是致敬著名的A-10「疣豬」攻擊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