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殺馬特 | |
基本資料 | |
用語名稱 | |
---|---|
用語出處 | 英語smart音譯詞 |
相關條目 | 另類髮型、亂髮、精神小夥、視覺系樂隊、葬愛家族、亞文化、打工人 |
殺馬特一詞取自英語smart的諧音,與本義並無過多聯繫,它是九幾年到零幾年的時期裡,一種有關底層務工青年打扮上誇張的髮型髮色以此尋求社會認同的非主流文化現象。
殺馬特風行的時候,也是網際網路剛興起的年代,QQ群、QQ空間、百度貼吧、論壇是其活動的主要場所。
以QQ空間、勁舞團等面世為標誌的2005年前後,一批進城打工的85、90後年輕人(當時普遍為十五六歲,最小十二三歲)組成了「殺馬特家族」,他們畫上眼妝,戴上奇怪的首飾,擺出奇怪的姿勢,在貼吧、QQ空間各地發布各種自拍。
這一批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初中畢業或輟學的佔一半以上,甚至還有小學文化的,因為法律意識淡薄,也不懂如何維權,在廠裡打工也就經常受到黑心老闆的欺騙,常常被剋扣工資。在人均工資一千五六百的年代,有時候他們可能只能拿到三四百塊甚至幾十塊的工資。在經濟收入微薄的同時,他們不少人還要肩負農村家庭的支出,每個月都要往家裡寄上一筆錢,這樣留下來的生活開支就更少了,因此允許他們參與的「娛樂活動」的可選項就顯得寥寥無幾了,一個「時髦的」髮型可能也是為數不多的選擇了。頂著這麼一頭誇張的髮型,就好像能使得他們「不是那麼好欺負」,好像有著鮮艷顏色的刺毛蟲的保護色一樣,而實際上他們金錢和權力,什麼都沒有,只有一頭「刺毛」罷了。儘管走在路上會被人指指點點,感覺「腦子有病」,但即便如此,他們也覺得這種「指點」至少還被認為是人,再怎麼樣也好過在工廠裡變成一台沒人關注也沒有感情的機器。
單調的流水線工廠作業使得人際交往變得狹窄,可他們想要人際交往,獲得認同,獲得尊重,然而經濟基礎卻又是如此現實,他們無法像「後浪們」一樣擁有「選擇的權力」,唯一的選擇只有「進廠打工」。隨著網際網路的興起使得網絡交友不受空間的限制了,也正是這一時期,非主流文化大行其道,他們組成一個個小圈子群體,互相交流,沒有了身份的限制,似乎也就獲得了一種平等的歸屬感,雖不是家人,但有時候卻能互幫互助,相互借錢,幫找工作,提供住所……某種意義上也更像是「家人」了。很多玩起殺馬特的男生開始敢於主動追求女孩子,同樣女生也會受到更多人的追捧,殺馬特給了他們一件不一樣的外衣,「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僅僅只是一個觀唸的改變,套上一件小丑的外衣,世界就打開了,他們敢於做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情,敢於說一些平時不敢說的話,他們覺得比起那些活的壓抑的不像自己的人活的更精彩。
這種文化現象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成為了一批人宗教一樣的信仰也不為過,殺馬特給很大一批人提供了精神上的救贖。
殺馬特最明顯的特徵還是各種各樣的花花綠綠的奇葩髮型。
20世紀80年代,日本視覺系文化開始流行到了中國,受到了中國大部分青少年的追捧和模仿,並在網絡上形成一個網絡家族,稱作中國網絡「視覺系家族」。
然而在2009年因一次反殺大潮,殺馬特由於一個錯誤的模仿視覺系,引起網友辱罵,同於09年羅福興終以「視覺」劃上了視覺系休止符。
在一些ACG作品裡也會出現所謂的「殺馬特」造型,不過在另類髮色與髮型相當常見的二次元,一些現實中很「殺馬特」的造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沖淡了雷人程度,乃至許多人不會認為ACG作品中的某些造型很殺馬特,因此稱一位ACG角色的造型「殺馬特」多半帶有調侃的意味。
而當「殺馬特」造型在ACG作品中正經地出現時,目的通常是為了增加角色的辨認性,讓觀眾們對角色的性格等一目瞭然。或者是該角色是一位視覺系的音樂人。
而反派,導演們為了突出角色的「壞」反派們就被迫梳上了雷人搶眼的殺馬特造型。
當然,還有一些角色的殺馬特造型是純屬導演們的惡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