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right":"
“ | 子彈萬歲!沒了它,槍不過是沒用的廢鐵而已! | ” |
——軍火商馬庫斯,《無主之地系列》 |
![]() | |
基本資料 | |
道具名稱 | 槍彈、砲彈 |
---|---|
相關道具 | 槍械、身管火砲
|
道具別稱 | (根據具體情況可以是)子彈、彈丸、等 |
道具類別 | 彈藥 |
槍砲彈藥是對身管槍械和身管火砲所用彈藥的總稱。其中,槍彈(Bullet)是身管槍械的彈藥,而砲彈(Shell)是身管火砲所用彈藥。此外,在英語中Cartridge和Round特指線膛槍發射的金屬彈殼定裝彈,霰彈槍等滑膛槍的彈藥也可以稱為Shell。
除此之外,氣槍和電磁砲等不同原理的武器的彈藥,雖然因為發射原理和身管槍砲有一定差異甚至完全不同,但因為大致的構造有相似之處,有時也和槍砲彈藥一起討論。
槍和砲,不論結構如何、用途如何,它們的底層原理都是一樣的:都是身管武器。
換句話說,它們的主體都是一根一端閉鎖的管子。
在身管武器當中,閉鎖端稱之為「彈膛」。將發射藥和彈丸填入其中,然後點燃,即可將發射藥爆燃的氣體約束為一個固定方向——推動彈丸向著管子開放端飛馳而去的那個方向,即沿著身管飛出槍口/砲口(統稱為「膛口」)的方向。
槍砲彈藥不論怎麼變化,都必定是要圍繞著這個底層原理完成設計和製造。
在現實中,槍砲的區分是明確的「20mm分界線」[1],這意味著槍彈必定比砲彈小,也必定比砲彈結構簡單。在ACGN中,相對地,槍砲彈藥的定義會更加靈活:舉個例子,《機動戰士高達》系列中,扎古的幾種武器中有一件口徑120mm的自動身管武器,在現實中我們會把它定義為機砲,但在作品中卻被定義為機槍。正因此,只要「槍」的上限夠大,那麼ACGN中的槍彈和砲彈就更容易被混淆。
藥筒(彈殼):彈殼是定裝彈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是其他部件的載體,同時也承受壓力使彈頭加速。彈殼一般採用黃銅(美國)以及軟鋼(中、俄、法)製造,一些子彈(如LSAT使用的埋頭彈)的彈殼使用的則是聚合物等材料。
彈頭:彈頭基本功能元件一般包含酬載(Payload)、引信(Fuze)以及保險與備炸(Safety and Arming)裝置三項。不同彈頭型式就是根據改變這三項中任一一種元件的運作方式,槍彈的殺傷效果和射程遠近等因素都會有所差異。
底火:對定裝彈而言一般安裝在槍彈藥筒底部,由輸入的機械能(擊針撞擊)或電能刺激發火,用於點燃槍彈發射藥的部件。使用時一般是直接壓入槍彈藥筒的底部。對分裝彈而言,底火在槍砲上有專門的安裝位置。
由於槍彈的藥筒較小,單一的火帽就能讓發射藥充分燃燒,故在形容子彈時底火跟火帽通常都能劃等號;而火砲砲彈的底火結構更為複雜,因為區區一個火帽並不能將發射藥瞬時點燃,還需要有擴爆藥、發火砧等部件才能起到效果。為此俄語中還特別用"капсюль-воспламенитель"和"капсюльная втулка"兩個詞將火帽和底火作出區分。
發射藥:通常指裝在槍砲彈膛內用以發射彈丸的火藥。經由火焰或火花等引燃後,可在正常條件下不爆炸,僅能爆燃而迅速發生高熱氣體,其壓力足使彈頭以一定速度發射出去,但又不致破壞膛壁。對槍械而言內部火藥用量要控制到毫克級別,西方國家則更喜歡使用「格令」(gr)[2]作為計量單位。而對於火砲來說,發射藥的需求量隨口徑的變化而變化。對於20mm口徑的火砲來說,可能只需要不到100g的發射藥。但是對於155mm口徑的火砲來說,則需要接近十千克的發射藥。
藥包:簡單來說就是一些發射藥外面裹了一些織物(如絲綢)。一般用於較為現代的分裝彈藥火砲,取代了以前分裝彈藥的粉狀發射藥。由於定裝彈的藥筒比例是固定的,如果大口徑砲彈仍採用定裝構型,那麼其總長度和重量將會到達一個難以接受的地步,而相同的發射藥量下藥包的重量比藥筒輕得多,因此諸如榴彈砲之類的大口徑火砲使用的均為藥包。除此之外,藥包的數量可以變動,在使用時可根據打擊的目標屬性和使用的彈種等不同因素靈活改變藥包用量。不過藥包中的發射藥並沒有受到非常好的保護,這使得其更容易變質,更容易被點燃,也更危險。
槍彈命名可能採用以下要素:
槍與砲最初都是前裝的,也就是說彈膛是不可開放的,所以裝填的唯一途徑就是膛口裝填。而符合這個設計的主流彈藥形制就是分裝彈。
分裝彈分為兩個部分:發射藥、彈丸。先把發射藥灌入彈膛,然後塞進彈丸,壓實,就可以發射了。現代的後裝砲上還在使用類似的設計(不過使用藥包取代了散裝的發射藥)——大口徑的砲彈如果都用藥筒裝配發射藥將會導致砲彈變得很重,在戰鬥中反而不如分裝彈輕便;彈頭和藥筒的結合強度也是個問題;況且,分裝彈相對於定裝彈還有個優點就是能根據戰況隨時調節發射藥的用量。
和砲彈相對,槍彈輕易走上了全員定裝彈的發展路線,因為槍彈的發射藥用量通常是穩定的。
隨著彈膛可以開放的後裝槍出現,一種經典的定裝彈設計也就此誕生:在彈丸後面連接著金屬藥筒,裡面裝配了發射藥和底火,發射完把空的藥筒拋棄即可安裝下一發彈藥。這種設計也為自動武器的誕生鋪平了道路。
對於部分較大口徑的火砲來說,定裝彈的尺寸和重量都太大了,但是在設計上又需要有較高的射速,因此就出現了雖然發射藥與彈丸分離,但任然使用藥筒的情況。這種設計一般用於較大口徑且裝備了自動裝彈機的火砲,比如得梅因級重巡的203mm主砲,蘇/俄主戰坦克裝備的2A46火砲都使用此類彈藥。
隨著技術的突飛猛進,槍彈逐漸從原來的「彈頭佔一半重量」變成了「彈殼佔一半重量」,如果能省去彈殼那麼士兵將能攜帶更多的彈藥保證持續作戰能力。
無殼彈不使用金屬藥筒,直接將發射藥與彈頭一起壓鑄成型(例子就是G11步槍的DM11子彈)。除了節省重量外,也使槍砲的結構相應簡化:由於無殼彈射擊時省掉了抽殼的過程,槍枝的結構也可以作相應的簡化,一次裝彈完畢,完全封閉機匣,防止沙塵微粒進入彈膛,有利於延長槍枝的壽命。
不過無殼彈的工藝及其複雜,且對槍砲的抗燒蝕、散熱等要求堪稱嚴苛,因此至今無殼彈仍未真正大規模使用。
槍砲彈藥不論怎麼變化,最終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把彈頭射向目標。因此,關於彈藥功能的調整,多半聚焦在彈頭上。
首先,撇去核彈、生物彈、化學彈和氣象彈這些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彈藥,那麼剩下的槍砲彈藥就可以分為兩派:
而根據每發彈藥中彈頭的數目,也可以分成兩派:
上述槍砲彈藥都屬於殺傷彈。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非殺傷彈,比如信號槍配備的信號彈、軍事訓練使用的染色彈、為鎮暴武器配備的橡膠彈等,同樣地它們也可以被定義為動能彈或化學能彈——橡膠彈顯然是動能彈,而信號彈顯然是化學能彈。
槍砲彈藥的功能可以雜交,比如穿甲彈和燃燒彈、榴彈可以雜交成穿甲燃燒彈、半穿甲彈。另外即使是同類型彈藥,改變一些細節也能發揮不同效果。比如:
最後,還有無彈頭的空包彈,一般用於演訓活動和發射槍榴彈。在ACGN中,空包彈通常會配合槍刃使用,可以在實戰劍術/刀法之餘順便製造爆炸。
最後的最後,在訓練場合下還有一種惰性彈/假彈,無底火無發射藥,說白了就是個模型,用於士兵訓練動作以及後勤人員測試槍械活動部件。
槍砲彈藥是和槍砲相綁定的物品。
對競技類遊戲來說,絕大多數槍砲彈藥都有攜帶數量限制,通常是對應武器的彈容的整數倍——當然,像《CS》中的USP手槍這種彈容12發備彈100發的「逼死強迫症的貴物」也不在少數。
如果遊戲有負重系統,則槍砲彈藥將會帶上自己的重量參數,此時理論上可以無限拿——只要能解決超重問題。
|